深入了解天主教:信仰精髓、組織架構和藝術影響

深入了解天主教:信仰精髓、組織架構和藝術影響

天主教名稱的由來

當我們聽到「天主教」這個名稱,你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的嗎?天主教在英文中被稱為 Catholic Church,「Catholic」這個字源自於古希臘文的「katholikos」,意思是「普世的」或「普遍的」。這個字的組成是來自另一個希臘文單字「katholou」,直譯為「整體的」。這個概念在古代,如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中就已經使用。

在中文中,「公」這個字被用來翻譯「Catholic」,這是受到「天下為公」這個概念的影響。天主教徒相信,天主教會是開放給全世界的,不分種族或階級。這個想法也反映在聖伯多祿大殿廣場的設計上,它的柱廊形狀像是張開的雙臂,歡迎所有人。

基督宗教的三大支流

在現代,「基督宗教」是一個統稱,它包含了天主教、正教和基督教(新教)這三大教派。所有這些教派的信徒都被稱為基督徒,而天主教徒、正教徒和新教徒則是各自教派的稱呼。根據2012年的統計,基督宗教有大約20億的信徒,其中天主教是最大的教派,有大約12億信徒,與伊斯蘭教一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羅馬天主教」的名稱釋義

你可能聽過「羅馬天主教」這個名稱,但這個名稱主要是在新教的英國由法律規定使用。在歐洲大陸和拉丁美洲,正式的名稱是「天主教」。實際上,全世界的歷史學家通常簡單地稱其為「天主教」。

天主教的信仰基礎

天主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上,並且延續了猶太教的一神信仰和《舊約聖經》。耶穌基督的一生記錄在《新約聖經》的四部福音中。最初,耶穌只向猶太人宣講福音,但在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復活並升天之後,他的門徒開始向世界各地宣揚他的教導。從猶太、小亞細亞到歐洲,一直擴散到羅馬帝國包括地中海周圍的國家和北非地區,建立了眾多的教會,從而形成了世界宗教的雛形。

當「公教會」一詞首次亮相

時光倒流到公元107年,當時一位名叫聖依納爵的人物在安提約基雅(位於今天的土耳其)首次將「至公的」(katholike,universal,Catholic)和「教會」(ekklesia,Church)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使用。他說,「耶穌在哪裡,那裡就是公教會」。接著,天主教會在公元2世紀後半開始使用這個詞以表示教義上的「正統」,從而將自己與當時在教義上被視為「異端」的團體區分開來。此外,「公教會」一詞也強調了組織上的「合一」,與組織上「分裂」的教會形成對比。

古代的大公會議與信仰的確立

前進到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看到當時的異端造成東西教會在教義上的分歧,於是在尼西亞(Nicaea)召集各地的主教,舉行了天主教史上第一次大公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們制定了一份名為「尼西亞信經」的文件,並要求所有的地方教會必須以此信經的內容作為信仰的表白。這份信經宣稱:「我信唯一、至聖、至公的教會,從宗徒傳下來」,其中的「至公」指的就是Catholic。

日耳曼人入侵與教會的分裂

當我們來到公元5、6世紀時,日耳曼民族的入侵導致羅馬帝國的分崩離析。到了公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分裂為天主教和正教。天主教,即是西方教會,接受教宗的領導並強調其普世性;而正教則強調其教義的正統性。

天主教的文化與擴展

在東西教會分裂後,天主教開始向蠻族進行傳教工作,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然而,在15世紀,西方受到了理性主義的影響,人們的思想開始發生巨變。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興起,人們開始尋求獨立與自由。儘管教宗在天主教中的權力仍然很大,但隨著16世紀民族國家的獨立和新教的興起,歐洲的政教關係逐漸分離。同時,天主教也轉向亞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進行傳教工作,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宗教」。

面對現代化的挑戰

在二戰結束後,由於科技的進步以及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變革,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和生活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在內,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天主教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透過各種文獻,引導天主教邁向現代化的改革之路。

天主教的歷史與構成

「天主教」,在西方常被稱作「公教會」(Catholic Church),這個名稱的由來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當我們提到「天主教」,其實是指一個自新約時代起便與教會相連,直至今日的信仰傳承。現今世界上有許多教會自稱屬於基督,但從歷史角度看,這些教會都是從最古老的天主教會中分離出來的。天主教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並且在基督教的教會家族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天主教並不只是一個單一的教會。當我們談到天主教時,我們其實是指一個包含多個教會的大家庭。這個家庭包括西方的天主教會,也包括東歐的東儀天主教會(例如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教會),在黎巴嫩的馬龍派天主教會,和在埃及的科普特天主教會。這些教會都承認教宗的地位,與天主教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教會的探索與尋求共融

有一些教派,例如美國信義會、加拿大信義會、聖公宗和老天主教,發現自己的宗徒傳承已經中斷。為了恢復這種傳承,他們開始透過各種運動,如牛津運動,來尋求重新建立與天主教的聯繫。他們致力於與羅馬天主教進行對話,以找到兩者可以接受的共同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公教會」或「大公教會」這個名稱,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上,許多教派和教會都渴望擁有。儘管「公教會」(Catholic)這個名稱在法理上是由羅馬天主教會擁有,但仍有一些不屬於羅馬天主教的教會在名稱上使用或保留「公教會」(天主教會)的名稱。這些包括老天主教會、解放派天主教會、宗徒天主教會、美國波蘭國立天主教會、東方公教會和中國天主教愛國教會等,它們在不同程度上與西方天主教接近,但卻不能與教宗領導的天主教完全融合,因為他們不承認教宗的最高地位和權威。

當代的天主教領袖:教宗方濟各

天主教的第266任教宗,即現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以他對窮人、同性戀者和生態環境等當代問題的關心而廣受讚譽,被譽為「人民的教宗」。他積極與正教的精神領袖巴爾多祿茂一世(Patriarch Bartholomew I)進行對話,討論教會合一的問題。

「天主教」這個名稱在中國的由來

許多人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公教會」(Catholic Church)在明代被翻譯成「天主教」?原因是「天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史記‧封禪書》中,古人認為「天」或「上帝」是一個按正義賞善罰惡的至高神。當天主教在明代的萬曆年間通過耶穌會士羅明堅和利瑪竇等傳教士傳入中國時,為了與中國的傳統宗教區分開,並根據中國古代經典和儒家的思想,將自己所信奉的獨一無二的至上神稱為「天主」。這個名字含有「天地的真正的主宰」、「萬物的主人」的意義。因此,在明代,他們將自己所信奉的「公教會」(Catholic Church)正式翻譯成中文的「天主教」或「天主教會」。值得注意的是,「天主教」這個名詞並非直接來自《聖經》,而是因為「公教會」崇拜天主,所以在明代被翻譯為「天主教」。

信仰的核心:三位一體的天主與聖事

天主教徒擁有一套豐富而深邃的信仰體系。首先,他們堅信三位一體的天主,即聖父、聖子和聖神。天主教徒相信,天主創造了世界和人類,目的是與人分享祂的愛。然而,人類的祖先違背了天主的旨意。儘管如此,天主依然派遣救世主耶穌來到人間,宣揚天主的愛,並讓人類有機會重獲永生。

天主教徒認為,《聖經》是天主的啟示,是他們信仰的基石。此外,他們還通過參與教會的七種聖事(Sacraments)來強化信仰。這些聖事包括洗禮、堅振禮、聖體聖事、告解聖事、結婚聖事、聖職聖事和病人傅油聖事。

禮儀年曆與聖儀

在天主教的崇拜中,教友們遵循一個特定的禮儀年曆。這個年曆包括不同的時期,如將臨期、聖誕期、常年期、四旬期和復活期。在這些時期,教友們會參與主日(星期日)或節慶的彌撒感恩祭,以及各種聖儀。

靈修活動

天主教徒在靈修上有許多方式,包括祈禱、默想、避靜、念玫瑰經和朝聖。此外,他們還可以選擇參與不同的靈修傳統,如本篤靈修、方濟靈修、依納爵靈修,以及聖女大德蘭和聖十字若望的加爾默羅會的神秘隱修傳統。

天主教的組織結構與社會責任

天主教擁有一個嚴密的組織結構。教宗是天主教的最高領袖,其次是樞機、總主教、主教、司鐸(通常稱為神父)和執事。教會在各國(教省)內劃分為數個教區,每個教區由主教管理。教區內的各個鄉鎮有堂區,堂區由神父負責。此外,還有男女修會,各有會長、會士(包括神父和輔理修士)或修女。

天主教會不僅關注信仰,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他們投入服務於窮人、勞工、監獄、原住民、街友、愛滋病患者、未婚媽媽、醫療、老年人、兒童和青少年、婦女等各個群體。其中,德蕾莎修女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她於1979年因其慈善工作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天主教與藝術

天主教在藝術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建築、音樂、繪畫還是雕刻,天主教都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全球各地的天主教堂,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和德國的科隆大教堂,是建築藝術的典範。天主教的聖樂也是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部分,額我略聖歌是其代表作,而巴哈和舒伯特的作品也受到天主教的影響。在繪畫和雕刻方面,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和米開蘭基羅的《聖母哀子》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品。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