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菩薩的起源與意義
地藏王菩薩,亦稱地藏菩薩,源於佛教,其梵文名“Ksitigarbha”含有“地之寶藏”或“地中的胎藏”之意。在日本,由於“胎”與“子宮”的涵義,地藏被視為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而在中國,地藏與文殊、普賢、觀音一同被尊稱為四大菩薩,並與佛教經典《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等關聯。由於其心願是拯救地獄中的眾生,也有人稱呼它為“幽冥教主”或“酆都大帝”。地藏菩薩的故事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的前世是名叫光目的女子。光目的母親生前不信因果,行為不端,過世後墮入地獄。光目請求佛教聖者以神通查看母親的下落,並按照建議在家中供奉佛像以解救母親。她最終立下願望,要將所有眾生從地獄中救出,並在轉生後成為地藏菩薩。信仰的傳播與演變
地藏信仰最早傳入中國與《占察經》的流傳有關。這部經典結合了占卜和佛教修行方法,廣受歡迎。地藏信仰在中國得以普及,到了明朝,受到智旭的提倡,曾再度成為風潮。九華山:地藏信仰的聖地
九華山地藏道場是中國四大道場之一。相傳唐朝時,一位名叫金地藏的新羅僧人來到九華山修行,他的修行使得九華山出現神奇的泉水和穀物。許多人受到他的影響,上山跟隨他,九華山道場因此形成。金地藏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轉世。地藏菩薩的造像
地藏菩薩的造像有兩種,一種是出家像,頭部不戴帽;另一種是在家像,戴有法帽。兩者共同特徵是右手執杖,左手持光明珠。有時座下會有一隻名叫“善聽”的白狗。地藏信仰在台灣的多元面向
地藏信仰在台灣結合了佛教、道教和民間宗教的元素。地藏菩薩因為發願拯救地獄眾生,因此常與閻王、東嶽大帝、城隍等陰司神明相關聯。在台灣,地藏菩薩在喪禮、超度等活動中也常被供奉。廟宇與活動
在台灣,佛教寺院普遍供奉地藏王菩薩。部分寺院以地藏菩薩為主祀,舉行地藏法會和超度等儀式,例如花蓮祥德寺。此外,新莊地藏庵、艋舺地藏庵、嘉義北嶽殿地藏庵等民間廟宇也以地藏菩薩為主祀。總結
地藏王菩薩是一個深受人們喜愛和尊敬的信仰對象,其故事和信仰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在不同地區和文化中,地藏信仰呈現出多樣化的面貌,並在民間宗教和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