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心靈治療:台灣收驚儀式的歷史、程序與當代意義

神秘的心靈治療:台灣收驚儀式的歷史、程序與當代意義

收驚儀式的起源與意義

收驚,也被稱為喊驚、硩驚、收嚇或驚著、拍著驚,是古代文獻和田野調查中記載的一種廣泛的招魂儀式,因此也被稱作收魂或叫魂。在漢人傳統文化中,有一種疾病觀念認為,當人的魂魄分離時,可能會出現心神不寧、起居不安等症狀。這種狀態被認為是因為不小心觸犯了神靈,導致魂魄散失,因此需要通過收驚儀式來迅速恢復。

古代文獻與道教影響

古書《楚辭·招魂》就描述了基於魂魄分離而需要招魂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招魂與死後的招魂不同。隨後,道教整合了關於魂魄的理論,在《無上秘要》中提到「三魂七魄」的說法。其中,三魂指的是胎光、爽靈和幽精,而七魄則包括屍狗、伏屍、雀陰等。此外,還有「十二元神」的說法,認為元神居住在人體的各個部位。當這些元神迷失時,就需要進行安魂定魄的儀式。

收驚儀式的程序與台灣的實踐

在台灣,收驚儀式在各地區普遍存在,程序繁簡不一。儀式的基本條件是求治者需要準備自己穿的衣服,最好親自到場或以衣服代替。儀式的執行者通常會準備特殊的收驚米,將衣服覆蓋在米盤或米杯上,然後進行從唸口白到誦咒、施符的程序。

儀式的繁簡與類型

複雜的收驚儀式通常由法師主持,包括灑淨、開鞭、摔鹽米、唸收驚咒、打指、化紙等步驟。特別複雜的收魂儀式,如閭山派或三奶派的儀式,會有頂壇和下壇的區分,並進行一系列的程序來請神和驅除邪氣。 不管儀式的繁簡,都會有使用衣服和觀魂米的步驟。通過米堆上出現的紋路,可以解釋驚著的原因,如是否受到嚴重的邪氣影響。此外,儀式中還會有安鎮魂魄的動作,如在受術者身前身後畫符、或在關魂竹儀式中呼喊其名字來招回失散的魂。

收驚儀式的受眾與當代價值

收驚儀式的受眾年齡層廣泛。孩童由於容易受到驚嚇,通常由父母帶著前來參與儀式。而在外奔波的青壯年,也因為更容易沖犯神靈,成為需要收驚的一群。在參與者的教育程度和職業上,雖然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到各個年齡層和社會階層都有人參與,這顯示收驚儀式在當代社會仍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