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天巡狩:探索神秘的王爺廟
王爺廟的多樣性
台灣南部有一種特別的信仰,稱為“代天巡狩”。它並不僅指特定的姓氏,而是屬於眾多“王爺”廟的範疇。這些廟宇大小不一,但都以“代天巡狩”為名。不像其他神明有特定的名稱和聖號,王爺廟則相對少見。這些廟宇崇奉的神明可能只有一尊,如池王爺,或多達五尊,通常依序被稱為大王爺、二王爺或大千歲、二千歲等。例如,南鯤鯓代天府通常被稱為“五王”,而馬鳴山鎮安宮則被稱作“五年王爺”。廟宇的特色與名稱
台灣南部的王爺廟極多,涵蓋許多不同的姓氏,總數超過一百三十個。這些廟宇的名稱各異,有些直接稱作“代天府”,而有些則根據地理位置命名。然而,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廟門上高掛著“代天巡狩”的匾額。在澎湖,這些廟宇還會被標示為“行宮”。信仰的盛行
在歷次統計中,王爺廟的數量與媽祖廟相當,並且常在十大信仰排名中佔據前兩位,可見在台灣(包括離島金門、澎湖)漢人社會中,王爺信仰是非常盛行的。王爺的身份:多種解讀與信仰
多樣的稱謂
在不同地區,王爺廟的信仰有不同的傳說和口耳相傳的故事。王爺的稱謂也多種多樣,其中“千歲”和“王爺”最為常用,少數則稱為“大王”、“大人”或“老爺”等。不同地區的認知
台灣南部的大台南市內,當地人認為王爺是“十二行瘟王”,即瘟神的信仰。然而,在東港地區,則流傳著三十六進士的說法,認為溫王爺是歷史人物,每三年輪值一次的王爺是其結拜兄弟。學者則認為這是一種“厲鬼”信仰。廣義與狹義的王爺
對於王爺的定義,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理解。廣義上,王爺可以包括歷史上的英靈,而狹義上則認為“代天巡狩”是指鄭成功的象徵。這種信仰通常不舉行迎代天巡狩的祭典。民眾的印象與特殊情況
民眾對王爺的印象主要來自迎王祭典。在祭典中,有些王爺只用“代天巡狩”來稱呼,而有些則和“行瘟王”並列。值得注意的是,王爺通常缺乏歷代的封號記錄,與媽祖和關聖帝君等擁有歷朝累封的神明不同。此外,在英靈信仰中,像鄭成功這樣的人物會被尊稱為“開山王”或使用其生前的職銜,如“延平郡王”,並認為具有“代天巡狩”的身份。代天巡狩與瘟疫的關聯
信仰的根源
台灣的代天巡狩信仰自早期以來一直盛行,其深刻的歷史根源與移民社會面對瘟疫的恐懼密切相關。這種信仰綜合了福建原籍的信仰和儀式,並結合了儒教和道教的元素。儀式的專家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對王爺的神格有不同的理解,並對儀式的實踐有不同的解釋。道教視角
根據道教經典,洞淵天尊和匡阜真人被認為是統領瘟疫之神的。因此,在台南一帶,王爺通常被稱為十二“行瘟”王,強調其“代天巡狩”的職責,即利用瘟疫作為手段,對善惡進行獎懲。這個觀念認為,瘟疫的流行不僅是在台灣當地發生的現象,而且是古老的信仰。地理差異與信仰的變異
在其他地區,如福州,當地人崇奉五瘟尊,稱為“五帝”。這一信仰起源於古代的《女青鬼律》經典中的“五瘟主”。當地的信徒以船送行的方式來敬奉這些神祇,這種做法在規模和花費上都相當大,因此時常受到地方官的禁止。台灣王爺信仰的演變
稱呼與儀式
在台灣,王爺的稱呼多樣化,有五帝、五府千歲、五年千歲,或是更具體的名稱如池王爺、溫王爺。這些稱呼都代表了代巡王爺的信仰。從清代至今,台灣保留了迎王儀式,這些儀式原本是為了驅除瘟疫,不論是稱為王醮、瘟醮,或是迎王祭典,其核心目的保持不變。應對瘟疫的信仰回歸
隨著時代的變遷,王爺信仰在地化的同時,其神格也發生變化。例如,當瘟疫真實威脅出現時,如SARS(非典型肺炎)的流行,會喚醒人們對瘟疫的記憶,王爺信仰中的“行瘟王”和解瘟之神的雙重性質至今仍然被保留。多元化的信仰
以南鯤鯓代天府為例,這座被稱為“王爺總廟”的寺廟,早期也有王船泊岸的儀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王爺的職能逐漸多元化,現在更多地強調除暴、保安、防邪、治祟等功能,從保護地區居民轉變為滿足信徒多樣化需求的神祇。代天巡狩信仰在台灣的盛行
信仰的活躍與擴展
台灣的代天巡狩信仰,即王爺廟的信仰,並未因現代化而衰退。事實上,這些信仰的活動規模持續擴大。例如,西港的香火盛行,被稱為「台灣第一香」,而東港的祭典則以廟前的盛大儀式而聞名。南鯤鯓代天府的分靈廟數量龐大,並隨著人口流動擴展到台北地區,甚至泰國等海外地區。雖然不再舉行迎王儀式,但香火仍然興盛。應對瘟疫的信仰元素
流行病,如流行性感冒和禽流感,通常被視為不可控制的災難。當地社區在這些病毒的威脅下感到不安,通常會透過強化「代天巡狩」的活動來尋求安慰。這些活動強調王爺在巡查人間時的角色,並用以加強社區的凝聚力。離島與海外的代天巡狩信仰
澎湖的信仰傳統
在澎湖地區,迎送王爺的傳統仍然盛行。由於澎湖以海洋為生,當地的迎送王爺儀式大小不一,由村長決定舉行,具有地方的文化特色。金門的信仰傳統
大金門和小金門曾是戰地,因此當地的儀式在時間和規模上受到限制。大金門的送王氛圍相對保守,而小金門的儀式則更為簡單和樸實,保留了驅除瘟疫和邪氣的民俗傳統。海外的信仰延續
在東南亞的華人社區,如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福建移民的地區仍然保留著王爺廟和代天巡狩的信仰。近年,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恢復了送王船的習俗,成為閩南代天巡狩信仰在「南洋」的文化遺產。信仰與現代社會
信仰與公共衛生
代天巡狩的信仰不僅是精神支持,而且也是對公共衛生的關注。送王船的儀式象徵著人們渴望擺脫災難,顯示出現代社會仍需要定期的集體淨化。通過信仰,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公共衛生在當代社會的需求。信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許多代天巡狩的活動,如西港香和東港迎王,已被文化部列為「國定」重要的民俗祭典。這些信仰被視為民俗技藝的載體,並符合聯合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結語:信仰與社會的連結
代天巡狩信仰在台灣及其周邊地區的盛行,展示了傳統信仰如何適應現代社會的變革。它不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文化傳統,連接著過去與現在,並為人們提供一種應對不確定性和災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