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台灣王爺信仰:神祇的角色與社會影響

探索台灣王爺信仰:神祇的角色與社會影響

「王爺」與「千歲」的起源

在台灣,「王爺」與「千歲」是兩個用來稱呼民間信仰中神祇的尊稱。原本,「王爺」是古代君主冊封擁有王爵頭銜的人的敬稱,而「千歲」則是臣屬對王公、太子或皇后的稱呼。在民主政治時代,這兩個稱呼更加強調了受稱呼者的傳統與尊貴地位。

「王爺千歲」的故事與演變

「王爺千歲」在台灣是一群非常重要的神祇。根據傳說,諸府王爺是唐朝時期的人,一共有132個姓氏,360人,他們原本是通過國家科舉考試的秀才,但因受到奸臣的陷害而去世,死後成為神祇。為了方便儀式,數量後來簡化為36人,或者5人、3人一組,有時候也是單獨的一個姓氏,這就形成了現今常見的「五府千歲」、「三府千歲」和「某府千歲」。

王爺廟在台灣的普及

台灣有很多王爺廟,特別是在南台灣。1918年,日治時期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共有453座王爺廟。到了196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了730座,而在1979年,數量為684座。近年來,內政部2002年的調查顯示,僅在雲林地區,就有132座王爺廟。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王爺的流行程度與媽祖不相上下。

王爺千歲的多樣性

雖然王爺的流行程度很高,但它與媽祖不同,因為「王爺千歲」不是指一位特定的神祇,而是一類神祇的通稱。他們的姓氏和頭銜各不相同,這反映了王爺千歲的多元起源。另外,由於中國的宗教傳統中,神祇的階層通常以君主和官僚系統來象徵,因此,給神祇冠以帝王、諸侯和官職等頭銜是很常見的。

王爺千歲與瘟神信仰的關聯

根據研究,「王爺千歲」的起源主要與瘟神信仰有關。在古代,人們將瘟疫視為超自然的鬼神力量所造成的。東漢時期的蔡邕在《獨斷》一書中描述了瘟神的原型。古代的文獻《道藏》記載了五位瘟神,他們分別屬於不同的方位,並且在各地引起瘟疫。到了明代,《三教搜神大全》結合了這五位瘟神與四季,並且賦予他們不同的法器和服色,這成為台灣五府千歲和五瘟神的主要原型。 

王爺信仰的六階段演進

研究者劉枝萬先生認為,王爺信仰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首先,它被認為是散播疫病的瘟神或厲鬼;其次,它成為取締瘟神和厲鬼的神祇,扮演保護人民和國家的角色;由於具有驅除疫病的能力,它又成為保護海上航行的海神,或具有海神神格;它也是治療各種疾病的醫神;又或者成為特定地方的守護神;部分王爺甚至進一步成為萬能的神。

王爺千歲的多種形式

根據黃文博的分類,王爺千歲的形式有五種。一是戲神,如台灣特有的西秦王爺。二是家神,這些神祇來自家鄉的名人或祖先,由於對鄉里有功或有義行而被尊為神,如灌口二郎的李冰父子、保儀尊王的張巡和許遠。三是英靈,他們的一生事蹟受到通俗小說或歷史演義的影響,如關公、開漳聖王和蕭王爺的蕭何。四是鄭王,即鄭成功,他是台灣特有的王爺千歲源頭之一。五是瘟神,王爺原本是一種厲鬼,後來轉變成瘟神。若將如三山國王、樹王公等的山神、自然神也納入王爺千歲的系統中,還可以加上自然神或庶物崇拜一類,則總共有六種形式。

王爺千歲的重要儀式:王船祭典

在王爺千歲信仰中,最重要的活動是王醮,即王船祭典。台灣各地舉行王船祭典的地區可以分為六大系統,包括東港溪流域、二仁溪流域、曾文溪流域、八掌溪流域、朴子溪流域和澎湖群島。其中,屏東東港的迎王平安祭典和台南西港的王醮刈香祭典是最豐富且受到廣泛關注的。 王船是王醮的核心,這是儀式活動的主要特徵。王船的材質因地而異,有些地方用木頭製作,如屏東的東隆宮;而有些地方則用紙糊製作,如嘉義的朴子溪地區。王船祭典的儀式程序包括請王、送王和燒王船,目的是驅送瘟疫。王船被認為是王爺用來押送瘟神和遺送疫鬼的工具。

區域特色儀式

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所有的王爺廟都有王船的習俗。例如,鹿港地區的特色是暗訪,這是指王爺在夜間出動神兵捉拿邪靈,驅除疫病。最後,通過發送草人和繳旨來結束儀式。在雲林地區,如褒忠的馬鳴山鎮安宮,並不強調造送王船,而是以祈安祭典為主。 不論在哪個地區,王爺作為天帝的代理,巡視人間,獎勵善行,懲罰惡行,驅逐疫病和災害,祈求全境平安,這都是各地共同的特色。王爺相關的儀式都是通過周期性的巡視,來完成「代天巡狩、燮理陰陽」的職責。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