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聰明腦:有效智商修練術與提升認知的黃金習慣天天實踐法

打造聰明腦:有效智商修練術與提升認知的黃金習慣天天實踐法

你的 IQ 並非一成不變,但忽視會讓你感覺如此。

重點

  • 科學界仍未釐清「智力」真正含義及其重要性。

  • 真正重要的是「有效 IQ」,它取決於你每天的行為。

  • 睡眠、運動與好奇心是大腦的超級增幅器。

  • 透過交錯學習、分塊記憶與記憶宮殿,你可以重新佈線你的思考效率。

在心理學界,一個持續逾百年的激烈辯論是:智力究竟是什麼,又源自何處?

儘管數十年的研討會、統合分析與意識形態拉鋸彼此對抗,我們仍無法完全拆解 Spearman’s g(一般智力指標),甚至無法一致認同它是否為有意義的構念。

我要分享的真相並非破解密碼的大突破,而是關於 IQ 本身更深層、更具轉化力的事實:智力來源並沒那麼重要,重點在於我們怎麼運用現有的大腦。而一旦採用「有效 IQ」概念,我們就能做的遠不只是哲學式探討。

事實上,科學一次又一次證明:我們可以提升腦力輸出,也可以透過自我破壞的習慣把它磨到粉碎。

如果你跟我一樣,你會對後者再熟悉不過。

降低有效智商的自損行為

你不需要神經科學家告訴你,混沌思緒往往是自作自受。

暢飲美酒後的宿醉迷霧,或僅睡四小時帶來的遲鈍,都不會讓我們隔天摘下諾貝爾獎。

我們酗酒、瘋狂滑手機、睡眠不足,把自己丟進分散注意力的環境,被刺激牽著走而無法深思。然後又質疑為何大腦在關鍵時刻缺席;只要給它機會,它本可以現身。

就算是全球最強的引擎,也需要負責的駕駛員與筆直清晰的賽道。

此時我們還會掉進另一個自設陷阱:我們常把智力表現視為禁忌,不敢面對測驗分數,怕它成為定罪。然而過度重視那個原始數字,反而忽略真正影響有效 IQ 的習慣。

想想 Da Vinci 在 Verrocchio 工作坊中的探索循環:在不同媒材間跳躍,暫停低效嘗試,加強成功技巧。他的確是天才,但在他之前也有百萬天才卻連洞穴牆都未曾染指。學習必須有意識,沒有人偶然攀上高峰。

另一個陷阱則由原本該助我們一臂之力的教育體系設下。太多人離開學校時自以為不聰明,實際上只是體制未能激發潛能,或他們當時需要的養分與課程完全背道而馳。

挑戰這些根深蒂固的敘事雖難,卻值得。因為即使硬體無法更換,軟體永遠可升級。

真正能讓你更聰明的習慣

別忘了,下列習慣是否能讓 Spearman’s g 上下浮動並非重點;重點在研究已證實它們能改善表現。如果你真心追求卓越,就該同樣嚴肅看待驅動它的習慣。

首先,我們知道學習不是蠻力衝刺。最佳效果來自交錯學習:混合科目並定期自我測試。雖更費力,但正如重量訓練,掙扎本身塑造大腦。

不好意思,Podcast 成癮者——Hui 與 Godfroid 的最新研究顯示,相較聽力,閱讀對記憶留存更佳;若你留意過學習容易度與成果的反比關係,這並不意外。

我們也知道分塊能提高記憶,記憶宮殿法甚至能讓任何人化身羅馬雄辯家,背誦全篇演講無需紙莎草。若這些不算有效 IQ 的展現,我也不知什麼才算。

為了強調腦身二元,我們亦得知運動能銳化認知。Kim 等人在 2011 年發表的〈運動訓練增加海馬迴體積並改善記憶〉並未隱藏重點;後續大量研究證明有氧活動提升執行功能。對年長者而言,保持活動直接關聯較佳的認知表現與較低失智風險。

若你感到驚訝,請記得:我們的大腦並非為靜止而生,而是在移動中思考、行走、導航、回應環境。改善認知最被忽視的習慣之一,就是為大腦提供它演化所需的環境。

我們並非靠靜坐或背誦清單變聰明,而是透過探索世界、辨識模式、做出預測並在錯誤時修正。大自然以移動、好奇與對話為材料,塑造了我們的神經架構。

因此,大腦在即時體驗式學習和群體互動中表現更好。那些老來仍思維敏捷的人,並非被動吸收資訊,而是不斷提問,期待每個答案孕育下一個問題。

智力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關於 IQ 的真相是:WAIS 或 Stanford-Binet 的分數並不定義你,也從未如此。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駕馭既有心智,以及你對前路的重視程度。

若想保持優勢,追求新奇、辯論觀點、大聲解釋、踏入未知——並記得事前好好睡一覺。大腦獎勵探索,懲罰停滯。

最重要的是,記住你的有效智力並非固定。調校得當時,它既敏捷又強大;若遭忽視,則同樣脆弱。

如同人生多數事,你終將跌落到習慣的水平。關於 IQ 的真相在於:我們對它在生活中如何展現擁有遠超想像的主導權。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