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台灣的傳統與信仰:媽祖遶境活動全解析

體驗台灣的傳統與信仰:媽祖遶境活動全解析

遶境:神明巡視的神秘儀式

遶境,又被稱為「遊行」、「遊境」、「出巡」、「巡莊」或「巡境」,是一種台灣民間信仰的儀式。在這個儀式中,信徒們會從神殿中迎請神明的神像,然後安放在神轎上,進行巡行。這被視為神明降臨人間,巡視其轄區,即「境」的象徵。這個「境」不是按照政治行政區域劃分的,而是根據社區的共同體制劃定。信徒們沿途會跟隨神轎,而沿途的居民則會擺設香案進行祭拜,祈求神明的保佑,以確保社區的安寧。

祭祀圈:社區的共同記憶

日本學者岡田謙通過對士林地區的研究,提出了「祭祀圈」的概念,這個概念後來又被人類學者(如許嘉明、林美容等)不斷發展和深化。這個「祭祀圈」並不僅僅針對遶境,而是更廣泛地描述了寺廟主神與地方信眾的關係,以及在一定範圍內定期舉行的巡遶儀式。通過神明的遶境,居民可以確認自己所居住的地域界限,並通過淨化區域內的不潔物質,增強社區的宜居性。

遶境的歷史淵源

遶境的傳統起源於古代的社會祭祀,與一系列的節日和慶典相關,例如歲末、年初的「方相氏行儺」,以及漢代的「大儺」活動。這些活動包括了各種雜技、戲劇表演和宗教儀式。例如,漢代的「西王母籌」是一種為了崇拜西王母而舉行的盛大慶典。

佛教的影響

然而,一般認為佛教的「行像」儀式對遶境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佛教徒會在特定的節日把神佛的塑像放在彩車上巡行。這種宗教儀式從西域傳到中國後,融合了音樂、戲劇和雜技,成為慶祝佛誕的重要活動。這可以從古代的文獻中找到證據,例如《魏書‧釋老志》記載了北魏時期在京城舉行的佛誕活動。

台灣的遶境傳統

到了唐、宋時代,地方廟會的迎神、出巡活動逐漸擴大。而在元、明以後,佛誕日的行像活動漸被浴佛所取代,但民間仍在神明誕辰等重要慶典時,舉行盛大的迎神賽會。 台灣的遶境傳統反映了早期移民社會的特點,非常多樣化。這裡的遶境不僅包括在本境內的祭祀圈,還根據社會的變化,漸漸形成了在地化的巡遶方式。比如,「代天巡狩」的王爺(千歲)巡境,可能會根據參與的村莊的多少而有所變化。 此外,還有一種跨境的遶境型態,這在早期被稱為「進香」的活動。隨著社會的變遷和地方的自主意識增強,這個詞語也漸漸被「遶境」所取代。

遶境活動的籌劃:分工與合作

當一個社區決定進行遶境活動時,準備工作開始了。遶境,是一種台灣的宗教儀式,參與者會帶著神像巡行,以表示神靈正在巡視他們的領地。這個過程是通過協作來實現的。首先,透過卜筊或選舉,社區會選出正、副爐主來負責主要的組織工作。接著,他們會設立委員,以便分工合作。他們會選擇遶境的日期,確定神轎出入廟宇的時間,規劃路線,並與參與的寺廟、文武館、藝閣和陣頭等團體聯絡。此外,還需安排人員、公告事項以及預算經費。

資金來源:靈活多元

在經費方面,社區可能會根據丁口數來收取丁錢。不過,如果當地廟宇有足夠的財力支付活動的費用,則可能不會徵收丁口錢。當代的遶境活動也常採取善信自由捐獻或股份制的方式來籌集資金。

遶境隊伍:壯觀而有秩序

遶境的隊伍按照性質分為數組,包括前鋒陣、熱鬧陣和主神陣。前鋒陣的功能是引路、開導和通報,由報馬仔、儀仗和鼓吹陣頭等組成。熱鬧陣通常位於主神陣和前鋒陣之間,用於娛樂和熱鬧,是整個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主神陣以神轎為中心,並且有與神明相關的人、事、物跟隨遊行。壓軸的是主神的神轎,後面跟隨的是主辦者、地方頭人和信徒、香客等。

多樣性與現代元素

由於各地的風俗不同,以及政治和移民文化的影響,遶境隊伍的組成也各有特色。隨著交通的便利,跨境交流變得日益普遍,遶境的範圍也在擴大,內容也加入了現代元素。然而,古老的神道信仰仍然保持不變,遶境的目的是祈求平安、驅邪納吉、熱鬧共歡和酬神謝願。

台灣遶境的範例

在台灣,有很多不同類型的遶境活動。其中一些是為了強化“祭祀圈”,在主神的本境內巡遶。例如,台北市文山區的張、高、林三姓通過遶境活動紀念他們的祖先並慶祝神明的誕辰。還有一些遶境活動是跨越本境的,如“西港香”遶境活動,它以巡遶祈求驅除邪氣和保佑平安為目的,並且範圍逐漸擴大。

北港媽祖與臺南大天后宮:遶境傳統的轉變

北港媽祖的遶境演變

在台灣的宗教儀式中,遶境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是北港媽祖到臺南大天后宮的進香活動。過去,北港媽祖會每年三月十四日起駕前往臺南府城,途中經過多個地區,然後在三月十七、十八日抵達臺南,並由臺南各廟宮出轎陪同巡行府城各境。這個遶境活動從清朝一直延續到日治時期。 然而,1915年,由於轎班的安排問題,北港朝天宮改以「糖郊媽」代替三媽前往大天后宮進香。臺南仕紳認為北港方面並無誠意,遂將「糖郊媽」留在大天后宮。此後,大天后宮發生火災,媽祖降乩指示,感受到臺南人的誠心,並表示要永鎮臺南。於是,當地的廟宇集資,雕造「鎮南媽」聖像。自此,臺南媽祖的遶境活動轉由「鎮南媽」巡行,並結合商業社團發展出陣頭繡旗與藝閣詩意等特色。

臺南遶境活動的規模與特色

如今,臺南大天后宮的遶境活動已成為定例,每四年辦理一次。活動在媽祖聖誕前一個月舉行,遶境兩天,涵蓋全臺南市。在活動前兩個月,會寄發請帖,報名結束後進行抽籤安排轎次。這個遶境活動規模龐大,參與的廟宇超過五十間,每間廟都有神轎及陣頭,多達上百陣。

其他著名的媽祖遶境活動

澎湖天后宮與大甲鎮瀾宮

除了北港與臺南的遶境活動,澎湖天后宮和大甲鎮瀾宮也是媽祖遶境活動的代表。澎湖的地形為四面環海的島嶼,因此媽祖的遶境活動首先在海上進行,然後再回到陸地上。 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則被譽為全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並被列入臺灣文化資產。此外,大甲媽祖的遶境活動也被納入「臺中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成為台灣重要的觀光活動。

地方特色的遶境活動

高雄內門紫竹寺的觀音佛祖遶境活動具有地方特色,通常為期四天。該活動的特色是神轎全程由人力扛抬,並且在途中會有獅陣相會,展示友好的「交頸」動作,與一般的「拚陣」有所不同。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遶境活動是新莊地藏庵大眾廟的文武大眾爺遶境,俗稱「新莊大拜拜」。這個活動在北台灣具有代表性,其中的官將首團是唯一發源於北部而繁衍全台的將團。 此外,北部的客家族群也有義民爺信仰的遶境活動,這是一個隨著時間而演變的儀式,現在已成為客家族群在北台灣推動的重要活動。

結語

台灣的遶境活動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是一種文化和歷史的展示。通過這些活動,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社會的多樣性,以及人們對信仰和傳統的尊重。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