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拍婚紗照?台灣婚攝禮服的特色文化

為什麼要拍婚紗照?台灣婚攝禮服的特色文化

目前婚紗產業建立於讓新娘、新郎感覺像大明星體驗服務,所以,不要再膠著婚紗照以後不會拿出來看。

- 正文開始 -

    婚禮前拍攝婚紗照,是台灣開創的特色文化。歐美傳統,新郎在婚禮現場才第一次看新娘穿白紗。台灣婚紗產業的發展,伴隨於經濟起飛,和攝影技術演進。

    參考資料

    發展年代

    • 1950~1970
      • 結婚當天,新娘要去髮廊做頭髮,美容院化妝,禮服店穿禮服。
      • 攝影昂貴,新人於結婚當天至相館拍照,或花大錢請攝影師到府拍照。
      • 通常是少張數家族合照,屬紀念儀式性質。
    • 1971~1981
      • 國民所得成長六倍($443 -> $2669 美元)
      • 彩色底片引進台灣,沖洗底片需專業設備,攝影和洗照片分拆為兩個行業。
      • 專門攝影的相館,開始在店內準備少數禮服,增加利潤。
      • 婚紗禮服店,也開始進駐攝影師,和相館競爭新人。
      • 當時習俗認為婚紗不能穿兩次,大部分新人仍在婚禮當天拍照,好日子相館爆滿,大家都趕時間。
    • 1981~1992 
      • 國民所得成長四倍($2669 -> 10506 美元)
      • 攝影+禮服+妝髮,整合為婚禮專門產業。
      • 說服新人在婚禮前拍婚紗,慢慢拍放輕鬆更漂亮。
      • 商業上,可以避免好日子新人爆滿,壞日子門可羅雀。
      • 更多時間拍攝,更多套禮服,選更多照片。
      • 婚紗和家族照脫鉤,由新人主導。
      • 更多禮服風格:中、西、日式。
      • 更多攝影風格:棚拍、外拍。
      • 開始於婚宴門口擺放大婚紗照。
    • 1992~2004
      • 發展出包套的商業模式,全部都買才完整划算?
      • 一對一的專屬服務,攝影師一天拍攝一對新人。
      • 攝影師細膩的服務,讓新人有大明星的尊榮感。
      • 流程發展出拍攝前"溝通",滿足各種想像期待。
      • 婚紗街群聚,比氣派、裝潢、服務、包套。
      • 成為新人服務業。

    - 以下語時補充,李教授的資料至2004 -

    • 2004~2014
      • 數位轉型:單眼相機普及,影像後製更細膩。
      • 海外婚紗:機票成本降低,到更富情調的景點拍攝。
      • 攝影器材、婚紗取得門檻降低,婚紗攝影工作室崛起。
      • 風格多元,美式、韓式、日式。
      • 台灣設計師婚紗品牌開始萌芽。
    • 2014~2021
      • 動態錄影轉型:IG等濾鏡APP普及,大家隨時當網美,人人拍美照。需要更強的刺激,捕捉眼球,逐漸開發出拍攝MV等商品,更像大明星。
      • 男性消費力提升,西服店成為新戰場。
      • 拍攝便服於生活場景,紀錄自然的一面。
      • 風格更不設限,譬如:電影、戲劇主題風格。 
    返回網誌

    相關商品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