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讚美成為操控手段:關係中的自我抑制與情緒勒索風險揭密
Share
有時,讚美是操控你,而非取悅你。
Key points
-
在某些關係中,讚美不僅肯定;它們也會在暗中指導你。
-
當冷靜不再是選擇時,它可能成為一種自我放棄。
-
當人們為不同情緒需求向不同個體尋求支持時,心理健康會更佳。
讚美往往令人卸下心防。它們讓我們感到被選中、被理解,而這是其他言語難以取代的。但有時,最令人心動的稱讚,卻同時教我們修剪自我。
在某些關係中,讚美不只是在肯定你;它們還在暗中教導你。它們獎勵你最方便、最受控、或最不具威脅性的那部分。你未必意識到,自己逐漸為了別人的舒適感而改變。久而久之,原本像愛的東西,開始像一場表演。
這通常並非故意或惡意;事實上,這些讚美往往細微而下意識。但重複強化特定特質——如沉著、隨傳隨到或無私——會逐步侵蝕真實自我。
以下兩種讚美看似慷慨,卻可能暗藏條款,讓你為了被愛而縮小自己。
1. 「你怎麼總是這麼冷靜?」
這句稱讚可能獎勵的是情緒沉默,而非情緒力量。乍聽之下,它像是真誠的讚美,描繪你情緒成熟、泰然自若,能超越衝突。對多年擔任和平締造者——特別是在動盪家庭長大的人——這可能像遲來的肯定。
然而,有時別人稱讚你的冷靜,其實與你的內在韌性無關,而是為了他們自身的舒適。他們並非慶祝你的情緒健康,而是鬆口氣:你沒有情緒反應——即使情況其實值得。
你的靜默不會挑戰、對抗或打亂任何事,而你因此被獎賞。於是,有意無意間,你被鼓勵在受傷時仍表現出冷靜。因為如今,「冷靜的那一位」成了你的關係價值。
這類讚美可能強化更深層的成長模式,尤其對女性與女孩。Cheryl van Daalen-Smith 於 2008 年的質性研究,透過校護視角,揭示了年幼女孩的生活。
研究結果證實,在真實情緒表達上,女性經歷了我們可能早已知曉的歷程:
「不被尊重、被忽視、被剝奪代理權,以及被剝奪表達憤怒權利的經驗,最終導致自我沉默,並最終與這個重要情緒脫節。」
許多女孩並非學會調節情緒,而是學會抹去情緒——發展出一種超級適應策略,就像變色龍順應環境。在 Daalen-Smith 看來,她們的冷靜並不必然代表和平,而是求生本能。
當這種情緒壓抑在成年後的關係中被稱讚時,它進一步傳遞訊息:你的價值在於好相處、低維護成本。於是,即使在深深受傷時,你也可能表演冷靜,因為這個角色被獎勵。
但若冷靜成了唯一選項,它就可能演變為自我放棄。問問自己:「我的冷靜是真實的,還是我學來的面具,只為了調節他人並讓自己被接納?」
記住,真正的情緒力量不等於沒有情緒。你也有權自由感受並表達完整情緒,而不必害怕失去連結。
2. 「只有你能我懂我」
這句讚美把你的同理心放上神壇,同時悄悄讓你負責別人的情緒調節。乍聽之下,這像是最高等級的信任。你是被選中的人——終於讓他們有安全感可以敞開心扉。但在表面下,這句話與其說是連結,不如說是情緒依賴。
2014 年發表於〈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期刊的「情緒夥伴」(emotionships)研究指出,當人們為不同情緒需求向不同個體尋求支持時,心理健康更佳。
或許有位朋友能在你憤怒時聽你宣洩;另一位則知道如何安撫你的焦慮。情感支持的多樣性帶來更好的福祉,因為沒有任何單一關係要承載所有情緒。
當某人宣稱只有你能與他談心,這打破了健康平衡。你被置於他們情緒調節系統的核心,無形中承受要永遠可用、同理、回應的壓力。原本的奉承,很快變成情感義務。
這種動態常鎖定樂於取悅或有照顧者背景的人。你感到被需要,甚至不可或缺。但久而久之,這種必須性侵蝕你的界線,耗盡你的情感資源。你不再問自己需要什麼——因為別人的感受看似更迫切。
這樣的互動非但無法建立真正的親密,反而滋生情緒糾結:責任界線模糊,你的支持成了他們的生命線。所以,在吸收讚美前,停下來問:「他們欣賞的是我這個人,還是只想確保我永遠為他們情緒服務?」
親密當然是健康、互賴情感版圖的一部分。但那並不代表,你必須成為某人的唯一安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