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久甜蜜戀愛必備指南:把伴侶當最佳朋友的兩大科學關鍵證據
Share
稱呼伴侶為「最佳朋友」比你想得更具意義
根據《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025年4月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要求940名處於浪漫關係中的成年人列出他們最親近的七位朋友。然而,他們刻意將一件事含糊處理:參與者是否可以將浪漫伴侶列入其中。是否把另一半視為朋友,完全由每個人自行決定。
結果顯示,只有36%的人選擇將伴侶列入名單。而在這些人之中,僅有39%將伴侶標記為「最佳朋友」。換算下來,整體樣本中約14%的人視另一半為最好的朋友。
這項發現值得深思。若你正處於一段關係中,在沒有人提醒的情況下,你會把伴侶列為朋友,甚至最佳朋友嗎?研究指出,這麼做之所以意義重大,有兩個原因。
1. 友誼式的愛帶來更大的共享樂趣
愛伴侶(希望如此)通常是理所當然。但雖然我們可以假設所有情侶彼此相愛,要同樣輕易地說他們「真心喜歡」彼此卻不那麼簡單。根據2025年的研究,那些擁有浪漫火花卻缺乏柏拉圖友誼的情侶,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比擁有兩者的人過得更糟。
研究發現,將伴侶視為好友的參與者,在關係中的親密程度明顯更高。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孤立結果。2012年發表於《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另一項研究同樣強調,友誼是預測愛情、承諾,以及整體關係與性生活滿意度的強大指標。
簡言之,友誼可以決定一段關係只是「運作正常」,還是能「蓬勃發展」。可惜的是,落在「僅僅運作」類別的情侶往往對此毫無察覺。
舉例來說,有些情侶會被日常瑣事(如做家務、跑差事等)的單調逼瘋;而先成為朋友再成為戀人的伴侶,則可能把這些視為和最好的朋友一起打鬧的機會。對他們而言,瑣碎本身相形失色,因為最重要的是能與最喜歡的人一起完成。
在許多方面,僅把對方視為伴侶而非好友的情侶,錯失了將瑣碎時刻轉化為喜悅時光的黃金機會。所有強大友誼的標誌——像是共享嗜好、內梗、可依靠的肩膀,或僅僅是一同出遊的好夥伴——一旦進入浪漫關係,更不應被忽視。
事實上,正是這些因素,可能讓一段「不錯」的關係升級為真正「卓越」的關係。
2. 友誼式的愛增添自願性的承諾層次
除了更強的情感親密外,2025年的研究還發現,將彼此視為朋友的浪漫伴侶,在整體陪伴感上的得分也顯著更高。這種珍貴的陪伴感,很可能根植於友誼高度自願的本質。
關於關係的許多敘事,把愛描繪成應該無條件存在的東西。然而,友誼並非如此;它們完全靠選擇維繫。
當有人選擇成為我們的朋友時,我們知道這個決定取決於我們是否符合某些標準——例如善良、體貼或幽默。簡言之,我們作為朋友的整體價值始終被納入考量。
然而,在戀愛關係中,長久以來流傳著伴侶應該無論如何都要彼此相愛的觀念。結果是,人們被期望接受彼此的優點與缺點,視之為整體的一部分。既然無論如何都要相愛,就沒有必要尋找更多或更少愛對方的理由,因為那不會改變什麼。
另一方面,友誼要求不同層次的探索與承諾。不像浪漫關係,沒有規則書規定你必須無條件持續愛朋友。相反地,為了讓友誼運作,兩個人必須不斷地找尋愛對方、讓對方存在於自己生命中的理由。
這個觀點也獲得更廣泛的幸福研究支持。英國一項大規模數據分析指出,2017年發表於《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的研究發現,雖然僅結婚就與較高的生活滿意度相關,但若將配偶視為最好的朋友,其益處可加倍。
換言之,一段關係的情感品質不僅取決於伴侶身份,很可能更來自於它所奠基的陪伴與友情。
就此而言,關係中的友誼意味著額外的承諾層次。要同時維繫柏拉圖之愛與浪漫之愛,需要持續選擇看見彼此的優點:你們作為知己與情人所擁有的價值。
這打破了「伴侶必須相愛,因為他們應該如此」的敘事。取而代之的,是因為他們對彼此而言——是可信賴的盟友、被選擇的夥伴,以及帶來無盡喜悅與安慰的泉源——所以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