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迷思大揭密:生奶、低脂、植物奶、乳糖真相,營養學者實話

乳品迷思大揭密:生奶、低脂、植物奶、乳糖真相,營養學者實話

我們調查了頂尖營養專家,揭露關於生奶、乳糖不耐、低脂乳與更多議題的真相。

美國人熱愛乳品。2023年,根據最新的農業部資料,美國每人平均消費661磅的牛奶與其他乳製品,包括奶油、優格、冰淇淋與起司。

然而,對於這個備受喜愛的食物類別,我們對其營養益處,以及它對健康能(和不能)做到的事,存在許多誤解。

以下是我們訪談的營養專家最常聽到的五個乳品迷思。

迷思第1號:牛奶是健康飲食的必要部分。

雖然數千年前在物資較為匱乏的時代,牛奶可能提供了必要的營養,但專家表示,許多人今天並不需要牛奶才能滿足營養需求。

「關於牛奶最大的迷思就是它是必需的食物,」UNC Gillings School of Global Public Health 的營養學教授 Amy Joy Lanou 說。「證據並不支持這點。」

例如,牛奶長期以來被宣傳為通往強健骨骼的門票——很大程度上因為它富含鈣質。一杯低脂牛奶可提供超過300毫克的鈣,約為美國多數成人每日建議量的三分之一。

但研究顯示,你不需要喝牛奶就能維持骨骼健康。舉例來說,2022年對20項研究的分析發現,攝取最多與最少牛奶的人,其骨折風險沒有差異。

而且還有許多其他食物提供類似的營養,例如蛋白質、維生素B12、磷與鈣。Tufts University 的營養科學與政策教授 Alice H. Lichtenstein 指出,像罐裝沙丁魚等帶骨小魚與綠葉蔬菜如羽衣甘藍與菠菜都富含鈣;而瘦肉與魚類則提供蛋白質、磷與維生素B12。

許多人也從強化的包裝食品與飲品中獲得牛奶所含的營養,例如鈣、維生素B12與維生素D。

只要遵循均衡飲食,你不必一定要攝取乳品,Tufts University Food Is Medicine Institute 的主任、心臟科醫師 Dr. Dariush Mozaffarian 說。

迷思第2號:低脂乳製品總是比較健康。

自1980年代以來,聯邦衛生官員建議美國人優先選擇低脂乳品而非全脂品項,以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過量的飽和脂肪會增加心肌梗塞與中風風險。

但 Dr. Mozaffarian 與其他專家對這項建議提出質疑,認為其並非建立在有力的證據上。

雖然大型觀察性研究確實發現,與全脂牛奶相比,低脂牛奶與較少的健康風險(如心血管疾病)相關,其他研究則發現,攝取全脂乳也可能有益處。舉例而言,2018年對16項研究的分析發現,血中乳脂肪酸濃度較高的人,比濃度較低者更不容易罹患第2型糖尿病。

在一篇2025年的綜論中,國際研究團隊總結,目前證據不足以支持推薦某一種牛奶優於另一種。

因此,專家表示,最適合你的選擇取決於你的偏好與健康優先順序。Alice H. Lichtenstein 說,例如,如果你想在盡量少的熱量下最大化蛋白質與鈣的攝取,低脂乳可能是好選擇。全脂牛奶的蛋白質與鈣含量與脫脂牛奶大致相同,但其熱量幾乎是後者的兩倍。

另一方面,有些人則偏好全脂牛奶的風味與口感。

迷思第3號:植物奶比牛奶更有營養。

由黃豆、杏仁與燕麥等植物製成的替代奶看起來似乎更健康,但專家表示,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植物奶不一定能提供牛奶所含的關鍵維生素與礦物質,如蛋白質、鈣、鉀與維生素B群與D,因此並不能視為等量替代。而有些植物奶含有未調味牛奶通常不含的成分,如添加糖與鈉;過量攝取這些成分可能危害健康,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xtension 的營養師 Kara Lynch 說。

Alice H. Lichtenstein 說,植物奶的蛋白質品質也可能差異很大。2024年一篇比較動物與植物基奶類替代品營養品質的綜述發現,某些植物奶的蛋白質並非「完整」,意即不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9種必需胺基酸;相較之下,牛奶是「完整」的蛋白質來源——豆漿亦然。

迷思第4號:如果你乳糖不耐就必須避免乳製品。

乳糖不耐的人因為乳糖酶(分解乳糖的酵素)不足,較難消化牛奶中的天然糖——乳糖;因此在喝牛奶或食用鮮奶酪與冰淇淋等乳製品後,可能出現腹脹、脹氣與腹瀉等症狀。

但某些乳製品含乳糖量極低,特別是適量食用時,較不易讓乳糖不耐者出現症狀,包括硬起司、奶油與發酵乳製品,如優格與酸奶油。

風險較高的食物,如牛奶、茅屋起司與菲達起司,對乳糖不耐者也不一定完全禁止。若在食用前服用乳糖酶補充品(如 Lactaid),即可減少可能的症狀。

你也可以在超市找到無乳糖乳製品,如特定牛奶、起司、優格與冰淇淋。這些產品與一般乳製品相同,但已混入乳糖酶,因此對乳糖不耐者更為可耐受。

迷思第5號:生奶對你更好。

關於未經巴氏殺菌、亦即「生奶」的錯誤資訊十分普遍,Kara Lynch 說。有些人認為,巴氏殺菌(透過加熱來消滅有害微生物)會降低有益營養,讓經巴氏殺菌的牛奶較不健康。

這種說法「具有誤導性且有害」,Kara Lynch 說。她表示,雖然巴氏殺菌可能使某些營養素有小幅度的破壞,但幅度不足以對其整體營養性造成實質差異;而巴氏殺菌在安全性上的好處遠大於這些潛在缺點。

生奶可能帶有危險的病原,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E. coli)、彎曲桿菌與李斯特菌,這些都可能造成嚴重、甚至致命的食源性疾病。

「你真的不該拿那些東西冒險,特別是對你的孩子,」營養學教授 Dr. Lanou 說。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