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哥哥對妹妹太粗魯?父母必學正向改善方法

5歲哥哥對妹妹太粗魯?父母必學正向改善方法

替代「罰坐」的其他方法

重點

  • 年紀較大的孩子可能容易對年幼的手足感到挫折與不耐煩。

  • 理解並肯定年長孩子的觀點,有助於改變其行為。

  • 介入方法可以同時承認長子(長女)的特權與額外責任。

「他對妹妹太粗魯了,我們開始感到擔心。這是大約六個月前出現的新行為。五歲的孩子不應該已經懂得更好一些嗎?」

Ralph 的父母來到我的諮詢室,參加以其長子近期行為問題為主題的父母指導課程。雖然 Ralph 順利適應了幼稚園,但放學回家後,他經常情緒失調,而情緒發洩的對象多半是兩歲的小妹妹 Grace。

Grace 在放學後見到 Ralph 會非常開心,但她同時也是典型的兩歲小孩。她喜歡玩哥哥的玩具,可能會直接從他手中搶走東西。Ralph 對她無法理解「輪流」的概念感到憤怒,會搶回玩具,或將 Grace 推開以保護自己心愛的物品。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比妹妹大很多、力氣也更大。Grace 幾乎總是以哭泣收場。儘管父母一再用「罰坐」和解釋為何要溫柔對待妹妹,Ralph 的行為仍未改善。「我們還能做什麼?」父母問道。

從基本面開始

在探討 Ralph 行為背後的心理意涵之前,我會先了解他的睡眠與飲食狀況。疲倦、飢餓與口渴,是兒童情緒失調最常見且容易改善的原因。

Ralph 幾點睡覺?他這個年紀的大多數孩子每晚需要 10 至 13 小時的睡眠。如果他睡眠不足,提早上床可能有助於改善下午的行為。

他放學回家時會肚子餓或口渴嗎?孩子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需要吃或喝。又餓又脾氣差的孩子情緒最容易失控。當 Ralph 回家時,有沒有提供含蛋白質與脂肪的點心與飲料?像是蘋果加花生醬、鷹嘴豆泥配脆餅或薯片、冰淇淋?這樣的點心尤其重要,特別是如果家裡的晚餐時間在晚上 6 點或更晚—對成人來說是正常時間,但對小朋友可能太晚了。

易怒是壓力的訊號

Ralph 對 Grace 的易怒,也可能是在表達一些他無法直接說出口的脆弱感受。現在已經是幼稚園的「大孩子」,Ralph 可能會嫉妒 Grace 從父母那裡得到的關注。Grace 的要求更少,且很可能有更多與父母、保母或祖父母的一對一時間。

在家庭中,年幼孩子的能力也是活動的限制條件。Ralph 想去公園、想玩某個遊戲,可能會因為 Grace 需要午睡或需要額外協助而延後。

Ralph 可能渴望自己也能得到對妹妹般的溫柔關注,卻又被她頻繁的需求惹煩。如果他的感受沒有被肯定,這些情緒不會消失,反而可能在與 Grace 一起玩時,推動他的易怒。當 Ralph 因為對妹妹的不當行為被懲罰時,他會更加氣她。

然而,Ralph 不能被允許對妹妹動手。那麼,父母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學習談論感受

在一些協助下,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分享自己的感受。與 Ralph 一對一相處的時刻(例如 Grace 午睡時,或其他她不會打擾的時間)是談論他在學校與家中的個人感受的好時機。

父母可以問:「你喜歡上幼稚園嗎?Grace 比你小很多,沒有做這些大孩子的事。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懷念像她一樣還很小時可以做的呢?」

在一些引導下,Ralph 可能能夠表達那些隱藏在易怒之下的感受。他會說自己生氣,因為他每天都要去上學,而 Grace 一週只去三天的幼兒園。他會說自己難過,因為不再能在週五和祖母相處。他會說自己不喜歡 Grace 在他上學時玩他的玩具。

在更了解 Ralph 的感受後,父母就更能幫助他學會如何用更恰當的方式對待妹妹。

身為哥哥帶來的特別禮遇

該如何讓 Ralph 感受到自己作為家中長子的特殊禮遇與較高期望?是否可以將他最喜愛的玩具收起來,讓 Grace 永遠碰不到,因此也不必分享?如果可能,父母能否安排每週一次的專屬「Ralph 時間」,讓他享有不被 Grace 限制的全心陪伴?(即便一週一小時,也能產生影響。)

接著,將行為計畫的方向反轉,用獎勵克制來取代懲罰失控。

「Ralph,我們知道你在和 Grace 玩時要付出很多耐心。兩歲的小孩真的很容易讓人沮喪。如果你能溫柔地和她玩,我們會注意到你的好行為。如果你們一起玩時能保持冷靜和溫柔,你就會獲得一個小獎勵(例如兩顆軟糖或一張貼紙)以及兩點積分,我會在 Grace 午睡時或睡覺後私下給你。我們會記錄你得到的積分,並製作一張獎勵表,讓你看看可以用積分換到什麼東西。」

獎勵表應符合家庭的預算與價值觀。或許六點積分可以換取額外的電視時間,或是週末延後睡覺時間?或許十點積分可以換一台新的小汽車或多一種冰淇淋配料?這些獎勵應該小巧卻足夠有趣,讓孩子保持動力。

幾週後,我詢問 Ralph 的父母這些方法是否有效。自從加入正向獎勵以及與媽媽的專屬遊戲時間後,他的行為有了顯著改善。因為父母更貼近他的感受,他對小 Grace 也變得更慷慨。

結論:理解並回應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動機,可能是最有效的介入方式。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