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再說做自己:真實性如何被市場與自助學劫持,現代史解析全觀。
Share
以下說明「只要做自己」如何被消費主義社會劫持。
重點
-
真實性具有深厚而豐富的哲學基礎。
-
雖然我們可能想要真正知道我們「內心深處」到底是誰,但沒有客觀答案。
-
我們應該少花時間擔心自己是誰,多花時間成為更好的自己。
為什麼我們在乎自己是誰?畢竟,正如我在最新的一本書中所主張的,我們對此能做的不多。無論我們多麼努力想要改變自己的行為與習慣,以及我們是否成功,我們最終仍不可避免地會成為我們自己,即使這伴隨著一種能力,讓我們感覺我們並不是在做自己、我們正在改變、或成為更好的自己。
Dale Carnegie,所有現代自助大師中第一位且最著名的一位,曾指出:「當我們沒有在思考某個明確的問題時,我們大約有95%的時間都在想自己。」他的估計是軼事而非事實。實際的經驗研究顯示,我們清醒時間的大約一半(對於已開發世界的典型成年人而言,相當於每天約八小時)都用在思考我們當下實際在做的事,而剩餘時間中的很大一部分則用在沒有想太多的狀態。
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狩獵採集祖先對於他們「內心深處」是誰、或嘗試尋找自我,遠沒有那麼困擾,更別說尋找一份與其核心價值高度契合、或能提供更強烈召喚或使命感的工作。畢竟,他們的主要人生目標侷限於生存:吃到你抓到的、避免被吃掉、傳遞你的基因、盡可能地重複,然後死亡(除非你能避免,但你不會)。在我們大部分的演化歷史中,生活相當簡單。
同樣地,在現代民主興起之前,社會以高度階層化與菁英化的方式被建構,名聲大多由階級或地位所賦予,個體很少能夠超越其社會階級或種姓,使得關於身分的問題變得無關緊要。即便是離我們並不那麼遙遠的親戚們,例如20世紀初的裝配線工人,也很少在工廠裡疲憊地結束班次回家後,還向配偶或伴侶抱怨「缺乏歸屬感」、「目的」,或無法「把完整的自我帶到工作中」。
那麼,我們對於自己「內心深處」是誰,以及過一種有意義、真實且真誠的人生的執著,究竟從何而來?
真實地生活,不僅包含認識自我與依循個人價值行事的必要性,還包括對工作與生活展現高度的靈性投入,長久以來一直是許多哲學與倫理架構中追求「美好人生」的基石——也就是對能讓人類追求更為德行與道德取向之生活的各種行為與信念的探究。其例可見於儒家、印度教、佛教,以及所有主要宗教之中。事實上,自我認識與自我理解或許是任何道德體系中最反覆出現的主題,跨越時間、地理與文化。
真實性的現代再度興起可追溯至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特別是在歐洲;當人文主義崛起、由於社會、政治與哲學上的重大變化而鼓舞人們擁抱忠於自我的價值。來自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的思想開始動搖一切。人們不再將自己視為一條不可改變或僵硬存在之鏈中的一個環節,而是開始把自己看作具獨特性的個體,擁有在生命中做出自己選擇的權利。
從根本上說,從中世紀主義到人文主義的漸進轉變,將宇宙的中心從全能的造物主轉向我們——人類,以自我信念取代信仰。儘管這聽起來引人入勝且令人振奮,它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當我們拋棄上帝或正式信仰時,我們會創造一個靈性真空,使我們對那些也許最初就導致上帝與宗教被發明的問題產生困惑:也就是那些科學其實不太能夠妥善回答的形上學問題。同樣地,在缺乏用以判定何為對或錯的正式道德規範時,我們被完全留置於自身的處置之下,必須靠自己用經驗、證據或理性去把一切摸索出來——而這些都未如廣告般堅實或可靠。再一次,這種獨立聽起來很好,但比起遵循一套規範劇本,實際上要困難得多。
正如社會心理學家 Roy Baumeister 所指出的,當沒有清楚且一致同意的生活規則時,我們傾向於相信那些規則隱藏在我們內在之中。若重視忠於自我的人部分是源自遠離宗教,那麼試圖認識並表達我們的真我,或許是一種非宗教式尋找生命意義的方式。這仍是在嘗試滿足宗教曾經滿足的一些心理或靈性目標,例如幫助我們理解世界,但去除了那些與今日更科學且更平等思維的社會不太契合的宗教部分——像是老派、嚴格的規條,以及僅因「一向如此」就認定事物必須是某種樣貌的觀念。
隨著十九與二十世紀存在主義的興起,真實性成為哲學家的核心關懷。最值得注意的是 Kierkegaard——若有「首席憂鬱長」職銜,他會是絕佳人選——指出真實性在於與自身缺點和解,特別是那些超出我們掌控的人生面向,並征服我們最深層的恐懼與焦慮,以「面對樂聲並起舞」(這是我的話,不是他的,因為他並不熱衷於跳舞)。
同樣地,Heidegger 主張我們活在一種永恆的虛假或不真實狀態中,多半是因為否認自身有限性,或以此作為逃避思考死亡的藉口。類似地,Sartre 指出我們多半活在「壞信仰」或不真實之中,彷彿外在力量決定了我們的行動,而我們對人生沒有控制或能動性;依他的看法,這全都是不去整頓自我、而若我們意識到其實「被判處自由」時本應承擔之責任的廉價藉口。
真實性歷史中的最後關鍵階段,是消費社會的興起;它帶來了前所未見的自由,讓人得以獲取無數毫無功能價值的商品,而這些商品是以協助我們定義自己為前提與承諾來販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