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未脫單身?正向尋愛動機,讓你六個月內更易脫單更有機會

為何未脫單身?正向尋愛動機,讓你六個月內更易脫單更有機會

尋找愛情的研究:成功取決於你尋找它的理由。

浪漫關係幾乎被普遍視為人生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人人總該在某個時間點達成。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股強大動力;對另一些人,這則會帶來壓力。

話雖如此,並非所有人都只因這個理由追求浪漫關係。甚至還有一個逐漸成長的族群,根本不傾向尋找伴侶。

這些不同的動機(或其缺乏)正是研究者兼第一作者 Geoff MacDonald 在2025年5月發表於《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的一項研究中的主要靈感。更具體地說,他試圖找出哪些動機與更大且更快的戀愛成功相關——如果有的話。

追求浪漫的不同動機

為了評估個體在追求關係時的動機,MacDonald 發展了一份24題的問卷。整體而言,該量表評估六個核心的動機類別,全部源自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在一項超過1,200名單身成人的初步研究中,MacDonald 與其團隊得以將這些不同的動機與一系列人格特質連結起來: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僅僅因為感到愉快、有意義或能帶來滿足而追求關係。這些個體尋找伴侶,因為他們真心喜愛與他人連結、分享人生。研究顯示,這些人具有安全型依附與較強的社會目標,以及對承諾型(相較於隨意型)關係有更高興趣。

認同動機(Identified motivation)。

因為這強烈契合一個人的人生目標與個人價值而追求關係。在多數情況下,這些人尋找伴侶,是因為他們高度重視陪伴與家庭的理念。這些人的依附、目標與戀愛興趣與內在動機者類似。

正向內 introjected 動機(Positive introjected motivation)。

為了感到自豪、更有能力,或甚至獲得肯定而追求關係。這些人可能為了感覺被仰慕或因「擁有伴侶」而感到成就而尋找另一半。研究發現,這些人較傾向焦慮型依附,以及對單身的恐懼。

負向內 introjected 動機(Negative introjected motivation)。

為了避免內疚、羞愧或不足感而追求關係。對這些人而言,沒找到伴侶就等於失敗——或讓他們害怕被他人評斷。不意外地,這些人同樣傾向於對單身的恐懼,以及焦慮型依附。

外在動機(External motivation)。

因他人的期待或為了回報而追求關係。這些人可能因家庭壓力,或為獲得財務或社會安全而尋找伴侶。他們也被發現具有焦慮型依附與對單身的恐懼。

無動機(Amotivation)。

對追求關係沒有清楚的渴望(或理由)。這些人可能對尋找伴侶完全無感;他們也許會走完約會流程,卻不曾真正知道自己為何這麼做。研究指出,這種缺乏動機最常與逃避型依附相關,且對與他人建立認真浪漫關係的興趣較低。

基於這個六因素架構,MacDonald 與其研究團隊評估了這些動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個體想找到伴侶的意願。進而,他們得以預測哪些動機——或其混合——會導向在尋找浪漫關係上的成功。

哪些動機帶來戀愛成功

在這項2025年研究的後半,MacDonald 與共同作者使用新發展的24題量表,評估超過3,000名單身成人尋找伴侶的動機。六個月後,他們再度追蹤,查看哪些參與者成功找到伴侶。

整體而言,具有內在與認同動機的參與者,在六個月期間更有可能找到伴侶。也就是說,將關係視為愉快或個人有價值之事而尋求關係的人,比起不如此者更成功。

因此,若你儘管盡了最大努力仍尚未遇見那個人,該研究的結果建議,值得花點時間問問自己究竟是什麼驅動你的渴望。

我們時常被告知,找到愛是一個必須努力追求的里程碑。於是,我們將關係等同於成熟、安全,甚至成功的象徵。但一旦我們將這些理由內化,我們就開始為了在大局上並不真正服務自己的理由去追逐關係。

這些發現教我們:為了修補自身某些東西而追逐一段關係,可能是一個訊號——在很大機率上,我們還尚未準備好進入關係。然而,一旦一段伴侶關係本身聽起來就愉快且能帶來滿足,而不是用來證明什麼,那麼你便抵達了一個更好的起點。

愛情對多數人而言,是一件你必須學著去成長進入的事;它不是你必須賺取或競逐的頭銜或身分。你越誠實地面對自己想要它的原因,你就越快能找到一位願意看見「分享人生之美好」的伴侶。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