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孩子長大再離婚?治療師談真相與穩定、誠實的關係示範模型

等孩子長大再離婚?治療師談真相與穩定、誠實的關係示範模型

我們的 Ask the Therapist 專欄作家 Lori Gottlieb,給一位擔心父母混亂關係可能傷害孫子的讀者的建議。

我的媳婦在將近兩年前向我兒子提出離婚,因為她愛上了另一個男人。我的兒子為了孩子不想離婚。他和妻子達成了一個協議:只要允許她每週有一個晚上和白天與她的情人相處,她就不會推動離婚。

作為這項協議的一部分,我的兒子與媳婦也選擇分房睡。孩子分別是 4 歲與 6½ 歲,我相信年紀較大的那位已經意識到有些不尋常的事情正在發生。

我的兒子認為自己要為妻子出軌負責,並且積極改變自己的行為,希望能把她贏回來,但都徒勞無功。

我對他們的情況感到憂心。為了孩子,現在就規劃合法分居與離婚比較好,還是等孩子再大一點?

治療師回覆:

你會擔心是合理的——既是為了你的兒子,他卡在痛苦的懸置狀態裡,也是為了你的孫子孫女,他們正夾在其中。在某種程度上,你也被困住了——為他們的福祉焦慮,並試圖取得可能有幫助的資訊。你問的是時機,但我認為真正困擾你的是:孩子現在成長的環境究竟是什麼樣子?

孩子住在一個家中,其中一位家長每週秘密離家去找情人,父母分房而睡,而他們的父親試圖挽回一位已經退出婚姻的妻子。你的兒子和媳婦或許認為他們有一份「協議」,但在實務上,這是一種把迴避置於解決之上的安排。它讓你的兒子緊抓著虛假的希望、停留在自責中,讓你的媳婦分裂她的忠誠,而讓孩子生活在充滿欺瞞的家庭裡。

孩子不需要知道所有細節就能感覺到不對勁。他們會感受到空氣中的緊繃、父母之間的疏離、以及背後那些妥協。當孩子在一個把愛表現為單方面追逐、放棄、或祕密雙重生活的家庭中長大,他們往往感到不安全,也很難信任。那位 6 歲的孩子已經注意到「不尋常的事情」,而兩個孩子都會在他們被告知的與親眼所見之間產生困惑。這種落差往往造成的長期傷害比離婚本身還多。

這並不意味著離婚對孩子而言是容易的——並非如此。但不惜一切代價地維持婚姻,也不一定能保護孩子。真正保護他們的是穩定、清晰,以及父母示範一種真相(無論多困難)勝過偽裝的關係模型。

所以,與其問他們該現在或將來離婚,更有用的問題是:哪一種家庭樣態,能給孩子最健康的愛與穩定的示範?這是你的兒子與他的妻子需要和治療師一起談的事,因為他們那個出於善意的「協議」很可能利少弊多。而且,要理清搖擺不定、自我價值、哀傷、背叛、懊悔與罪惡感等議題,單靠自己是很難完成的。

話雖如此,作為祖母,你的角色很微妙。當我們所愛的人陷入危機時,我們的直覺是出手介入。但你兒子現在需要的,並不是你對於「為了孩子離婚何時最好」的判斷。他與他的家庭需要的是:在他們穿越這段動盪的婚姻系統時,你能成為安全、穩定的存在。

你可以透過不干預地傾聽來做到這點。如果你兒子向你吐露情況,用同理而非方案回應他。你可以說「這聽起來真的很痛苦」,而不是「你該怎麼做」。

如果他特地徵詢意見,你可以溫和而謹慎地提供觀點:「我看見你有多麼受傷,我也擔心孩子們正感受到些什麼。我一直在這裡支持你,但我覺得向治療師尋求專業建議、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需要什麼,會對你們全家最有幫助。」

同時,想想你可以如何為孫子孫女提供安全與喘息的空間。你可以邀請他們過夜,培養家庭傳統,或一起創造有趣的小儀式。你對他們的擔心可以理解,但請記得:在緊張而複雜的家庭情勢中,出現一位冷靜、坦率、可預期的成人,無論父母的婚姻最後發生什麼,都能在他們的生命裡帶來有意義的差別。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