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顯示:成人性愛娃娃擁有者,無較高性犯罪風險,心理評估無異常。
Share
批評者稱娃娃擁有者可能犯下性犯罪。一項良好的研究並不同意。
重點
-
許多人說擁有性愛娃娃的男性容易發生性犯罪。
-
一項近期研究顯示,娃娃擁有者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且不太可能犯下性犯罪。
-
大多數娃娃擁有者在與真實女性的關係上運氣不佳,並在無生命的同伴中找到安慰。
當成年的男性玩性愛娃娃,尤其是當今具備 AI 功能、更逼真的娃娃時,許多人主張,與娃娃的性行為物化女性、助長反女性態度,並刺激性侵與戀童癖。一些批評者甚至提議禁止這些娃娃——如今這是一個全球每年數百萬美元的產業——並對擁有或販售它們的人進行刑事起訴。
然而,一項近期研究顯示,性愛娃娃擁有者是正常、心理健康的男性,他們在關係上的問題引導他們玩以無生命替代真實女性的性玩具。
研究
英國研究人員使用性愛娃娃愛好者的線上討論論壇招募了 158 位擁有成人外觀女性娃娃的受試者。他們完成了一份問卷,說明他們為何購買娃娃,接著接受心理健康的探查。以相匹配特徵招募的 135 位類似男性也完成了問卷,但不包含關於擁有娃娃的問題。
研究人員發現擁有者與非擁有者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且沒有證據顯示,相較非擁有者,娃娃擁有者對女性或社會構成更大的性威脅。
擁有娃娃:與性侵或性犯罪無關
在問卷中,大多數娃娃擁有者是美國人(55%)。其餘來自英國、加拿大與歐洲。年齡介於 25 至 50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38 歲。不意外地,他們絕大多數是異性戀男性(82%),也有部分雙性戀(16%)或男同性戀(2%)。非擁有者的異性戀比例較低(77%),且較可能是男同性戀(12%)。娃娃擁有者更可能是單身、分居或離婚者。與此一致的是,相較非擁有者,他們回報與伴侶的性行為明顯較少。他們平均擁有三個娃娃,且經常與娃娃互動——每月最高可達 24 次,平均每月 11 次。
他們為何購買娃娃?顯而易見,是為了模擬性行為。將近四分之三(70%)的人將性列為擁有娃娃的首要理由。其餘的 30%?他們對性興趣較低,更傾向於打扮娃娃、為其拍照,並擁有如寵物般的關係。
在心理層面上,娃娃擁有者與非擁有者相當相似。雖有一些差異,但幅度不大。擁有者回報的性自尊稍低,性表現焦慮稍高。擁有者也更可能感到有些性特權,認為女性「欠」他們性。此外,他們也稍微更可能將女性視為神祕且難以理解,這與許多人處於單身、分居或離婚的情況相呼應。
然而,與不擁有娃娃的男性相比,擁有者較不可能幻想性胁迫,或回報任何對女性的性攻擊興趣。研究人員觀察到,擁有者的心理特質「……暗示娃娃因他們對自身性表現的擔憂與對女性缺乏理解,而成為與活人關係的安全替代品……擁有娃娃似乎與性侵或性犯罪並無關聯。」
性愛娃娃正變得更像真人
性愛娃娃大約在 50 年前以廉價充氣的新奇商品登場,本質上是成人女性造型的氣球,在女性的三個性感部位設置了開口。
自那時以來,性愛娃娃愈來愈逼真。如今,它們看起來更像真實女性。它們由先進材料製成,通常是熱塑性彈性體(thermoplastic elastomer),其手感與柔軟度近似皮膚。它們擁有更精緻的面部與身體構造,頭上有頭髮,可能在兩腿之間也有毛髮,且其性感部位更為逼真。它們的價格也達到數千美元;隨著製造商導入人工智慧功能,使產品能夠進行在色情作品中可聽到的那種對話,價格可能還會上升。
「誤導」
研究人員最後責備那些把性愛娃娃使用一概視為邪惡的觀點。「擁有性愛娃娃的男性與非擁有者並無顯著差異。這表示以假定其有心理病態的視角研究娃娃擁有,可能是被誤導的。」
所以,依據這項研究,擁有性愛娃娃的男性在心理上是正常的。他們並不仇女。他們只是對女性不那麼自在,並更偏好與無生命的替代品進行性的遊戲。
如今,超過一半的美國女性擁有震動器。男性玩屬於自己的性玩具,有什麼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