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身處「無性生活婚姻」?這代表什麼?
Share
為何伴侶停止做愛?這對關係的意義或無意義
重點整理
-
美國約 10~20% 已婚伴侶一年性交次數少於 10 次。
-
無性生活往往因生活壓力悄悄蔓延,而非一夕決定。
-
低頻或無性不必然是問題;有些伴侶依然幸福。
-
想點燃慾望,可從開口對話、擴展親密、尋求專業協助開始。
先說明:「無性生活婚姻」這詞聽起來刺耳,彷彿聯想到分房睡、尷尬沉默與暗潮洶湧的怨懟。但事實上,它既普遍又比想像中複雜。
根據不同研究,美國約有一成到兩成的夫妻一年內做愛不到十次——這是最常見的「無性生活」門檻,但並非唯一。有些專家偏好用「低性生活婚姻」,也有人乾脆不貼標籤。
無論名字如何,有件事很清楚:許多伴侶的性火花會隨時間減弱,原因多到數不完。雖然朋友、同事或學生常因這狀況急切求助,我總提醒:它未必就是警訊。
誠然,低頻甚至無性的關係常反映壓力;然而,它並不總意味著「出問題」。成因與解方多元,如同每對伴侶的樣貌。
無性生活婚姻的真正成因
多數伴侶不會某天醒來說:「好吧,今後別做愛。」無性生活往往慢慢滲入:剛生完孩子的疲憊,接著是孩子上學、工作截稿、照顧年邁父母、荷爾蒙變化、醫療狀況、膝蓋疼痛,還有 Netflix 自動播放——生活,總會發生。
但不僅是時間安排。心理因素佔很大比重。研究顯示,憂鬱、焦慮、慢性壓力與未解的關係衝突都會削弱慾望。荷爾蒙變動(如更年期、低睪固酮)、健康問題與某些藥物也可能緊急煞車。
有時是雙方都失去欲望;也可能是一方性慾仍在、另一方卻減退。如果這種失衡未被溫柔且誠實地面對,便容易滋生受傷、羞愧或怨懟。久而久之,雙方避而不談,臥室成了禁止碰觸的地帶。
這算問題嗎?
答案全看你們的感受。
有些伴侶即便少有性生活,仍深感親密、滿足無缺。如果你們屬於此類,毋須硬把自己塞進他人訂下的「正常」框架。
但研究(包含性學者 Amy Muise 的工作)指出,每週至少一次性交的伴侶,在幸福感、關係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上平均較每月不到一次的伴侶更高。當然,這只是平均值,並非適用所有人。
若無性是非自願的,研究顯示當事人特別容易感到不快、疏離或被拒絕。一方也許默默哀悼失去的肉體親密,另一方則陷入罪惡、封閉或不知所措。
好消息是——性慾並非開關,而像調光器;它可以再次轉亮。
研究與實務經驗:重新點燃欲望的做法
-
打破沉默,方式要溫柔。許多伴侶怕傷彼此而避談性,但沉默往往更傷人。嘗試輕柔開場:「我想念和你親近的感覺」,比「為什麼我們不做愛?」更能開門。
-
把高潮低潮視為常態。性頻率隨關係階段自然起伏。乾旱期不代表故障,而是人性。重點是保持情感連結與好奇心,而非恐慌。
-
擴大親密定義。親吻、擁抱、廚房裡的笑鬧、牽手散步——親密不一定導向性愛,但維持身心連結能為慾望回歸鋪路。
-
需要時尋求專業。性諮商不只給瀕危伴侶;它能協助理解背後原因,並提供重連工具。即便一兩次諮商也可能帶來巨大改變。
結論
「無性生活婚姻」並非失敗的婚姻,而是需要更多用心、刻意,有時還需換個觀點的關係。
有些伴侶經由一次坦誠對話、新的心態,或僅是遠離孩子的週末,就能讓欲火重燃。也有人須花時間,在專業引導下探索深層情感動態;再有人則選擇重新定義親密的樣貌。
最重要的不是你們做愛的頻率,而是你與伴侶是否在彼此真實的需求裡,被看見、被渴望、被珍惜。
若婚姻不再如昔火熱,別恐慌。保持好奇,多溝通,並記得——你們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