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科學與心理解析:三大理論比較

夢的科學與心理解析:三大理論比較

為什麼有些人對夢境持懷疑態度,而有些人卻從中尋找意義?

關鍵要點

  • 許多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夢境並不提供有見地的信息。

  • 這些從業人員往往將夢境歸類為睡眠中神經過程的副產品。

  • 另一些人則認為夢境源自無意識心靈中的複雜心理過程。

  • 個人而言,我已經逐漸認識到夢境工作對患者可能產生的有益效果。

自從我13歲時閱讀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以來,我便對夢境著迷不已。當然,在弗洛伊德的時代,精神科醫生不得不依賴於案例歷史和抽象討論。如今,夢境、睡眠和記憶已成為科學研究和循證探究的主題。這些研究通常將夢境歸類為睡眠中神經過程的副產品,或與日常事件相關聯。大多數學者否認夢境作為無意識心靈信使的角色,並普遍否定無意識的存在。

專注於研究夢境生理起源與功能的神經科學家一致認為,夢境與快速眼動(REM)睡眠密切相關。REM睡眠在情緒記憶的鞏固與情緒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睡眠中的記憶鞏固涉及將新信息整合到已有信息中,從而提煉經驗的精髓。

儘管夢境元素似乎常來自清醒經驗的記憶,但一項對299份夢境報告中364個夢境元素的研究發現,僅有1%至2%的夢境元素反映了清醒經驗的某些方面。

三大主流理論

激活-合成模型

哈佛大學精神病學教授Allan Hobson提出的激活-合成模型假設,在REM睡眠期間,腦幹中的橋腦神經活動會激活大腦,尤其是外側膝狀核(LGN)和視覺皮層,以生成信息。

Hobson認為夢境敘事是隨機且設計上存在錯誤的功能性失衡。在REM狀態中,由於沒有外部刺激,內部創造的輸入隨機激活感覺運動信息,而這些信息的被動合成(感知、概念和情緒)則形成了夢境。

我對這一理論有兩個異議。首先,如果夢境真的是隨機皮層活動的產物,信號應該是完全混亂的,不太可能產生一致的敘事。

其次,請注意“隨機”這個詞。以我的經驗來看,人體內沒有任何事情是隨機發生的。因此,當我讀到輸入隨機激活身體中任何東西時,我內心的懷疑者便會發出警報。而你也應該如此。

該理論中讓我認同的一部分是,在REM睡眠期間,感覺輸入與運動輸出被阻斷,視覺皮層被激活,從而使睡眠者能夠在黑白或彩色中夢見,而幾乎沒有任何動作。

儘管局部刺激前腦會引起夢境,但前腦病變可消除夢境,即便這些病變並未影響REM睡眠。這些發現支持前腦在夢境中的作用。

多巴胺機制理論

另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夢境生成理論認為,夢境受多巴胺能前腦機制控制。多巴胺系統的激活也可能促進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因此,夢境常常引導夢者找到超出常規的解決方案。例如,據說Kekulé在夢中看到“旋轉的蛇”,啟發了苯環結構的發現,而門捷列夫則據說在夢中得到了元素週期表的排列方式。這些創造性問題解決的夢境幾乎總是在個體清醒時對該主題進行大量研究後發生。這類夢境通常解決多階段過程中的某個具體步驟。

威脅模擬假說

第三種夢境假說為威脅模擬假說,該假說認為夢境使你準備應對危險情境。動物和暴力的人經常在夢中出現,因為它們對早期人類構成威脅。

儘管這三種理論都無法完全解釋睡眠、記憶與夢境,但每一種理論都對該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弗洛伊德的理論在今日的定位

弗洛伊德在哪裡適合今日?在我與許多以洞見為導向的治療師看來,弗洛伊德的單一發現之一在今日仍然具有相關性,即夢境源自無意識心靈中的複雜心理過程,這些過程與我們的意識認知中的思想、情緒與記憶截然不同。

弗洛伊德的理論認為,夢境包含隱藏的意義,這些意義通常以隱喻的形式表達。M. Blair Evans認為“內在經驗與自我發現的語言主要是隱喻性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George Lakoff則主張,隱喻在人類理解世界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而夢境中的認知涉及將抽象概念映射到具體經驗上。例如,“愛是一段旅程”這個隱喻在“關係陷入困境”、“關係觸礁”以及“我們必須各奔東西”等表達中得到了體現,這些表達使用與身體移動相關的術語來描述浪漫關係。

關於夢境的意義與目的,自古以來便存在爭論。而這種爭論至今仍在繼續。許多神經科學家與心理學家認為,夢境無法為夢者或治療該夢者的心理治療師提供任何有見地的信息。

個人而言,在臨床精神病學的第一線奮鬥了半個多世紀後,我已經逐漸認識到夢境工作對那些有興趣探究問題根源的患者可能產生的有益效果,而非僅僅達成症狀的表面緩解。換言之,談話療法而非藥物療法,儘管這兩者並不互相排斥。

我相信,夢境邀請我們接觸隱藏自我的部分,面對一些艱難的真相,學會改變或接受這些真相,並最終將它們整合進我們的意識自我中。我也相信,我們應該仔細聆聽自己的夢境。以我的經驗來看,有時無意識的自我比意識的自我更具智慧。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