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人性,解除男性壓力與迷惘:真實力量的六個日常實踐指南。

回到人性,解除男性壓力與迷惘:真實力量的六個日常實踐指南。

回到我們的共同人性,能減輕當代男性所承受的壓力。

重點

  • 男性自認「應該成為的樣子」與真實自我之間的落差,會帶來壓力與較差的心理健康。

  • 當男性氣質變成一種表演,真誠便首當其衝。

  • 情緒上的在場——誠實、慈悲與調適——是心理力量的核心指標。

  • 自主性與自我領導,對心理健康與真實自我建構至關重要。

近年來,關於年輕男性所面臨壓力的討論與日俱增。社會孤立、財務壓力與對未來的不確定,使許多人身心俱疲;男性的憂鬱、焦慮與自殺率持續攀升。依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的資料,2023 年美國男性的自殺率將近女性的四倍。雖然這些掙扎的強度或許令人感到新鮮而劇烈,然而加諸男性身上的期待卻古已有之。

世世代代以來,男性氣質常由外在指標定義:把支配視為力量、把供養視為受人尊敬、把壓抑情緒視為堅強。有一項針對超過 2,000 名美國男性的研究指出,當人們感知到自己在社會標準下「應該是誰」與「實際是誰」之間的落差時,這種「落差壓力」會與較差的心理健康與較低的生活滿意度連結在一起。

Pitt and Fox 創出「表演式男性氣質」一詞,指出成為男人並非固定或天生,而是男性會依據所處情境去表演的某種樣態。於是,男性氣質成了你去「做」的事,而不再只是你自然「是」的樣子。

在迎合舊規範的壓力之外,還出現了新的挑戰:混亂。當今社會要求男性敞開心扉、展現脆弱與情感上的可及性。這股轉向既受到女性正當追求更深層平等與情感親密的推動,也來自更廣泛的文化覺醒,質疑僵固、傳統男性氣質的侷限。這種演化雖屬必要,卻讓許多男性措手不及,缺乏典範或工具去回應新的期待。

在錯誤之處尋找答案

有人以表演回應混亂。舉例來說,「表演式男性氣質 2.0」的興起,指的是男性採用特定的美學,以被視為敏感、進步、具知性:他們喝抹茶、提托特包、聆聽女性藝術家。依其自述,這些特質往往不是出於真正興趣,而是為了獲得認可而採納。

也有人轉向宗教、社群媒體影響者,或根植於堅忍、控制與支配的傳統範本。然而矛盾在此:試圖透過遵循別人的規則手冊來尋找真實,只會把男性推得離自己更遠。

我記得有位個案,他相信吸引人的唯一方式是顯得威嚴、寡言,甚至有點嚇人。但在他的核心裡,他其實敏感、富於創造力且深具同理。長期活在不屬於他的面具後面,使他筋疲力盡、孤立且缺乏安全感。「好像我戴著一張不合臉型的面具走來走去,」他說,「卻從來不被允許把它摘下。」

解方不是換一張不同的面具,也不是把某種男性樣態表演得更完美;而是敢於摘下面具照照鏡子,直面如其所是的自己,而非你以為「應該」成為的樣子。這意味著回到一個根本事實:在你的核心,你是一個人。當我們自此為基礎,壓力開始鬆動。我們不再追逐影像,而是以已然在場的自我來認同自己。

回到那個核心,實際上是什麼樣子?以下六種方式,能幫助我們重新連結人性,並在此過程中體現更真實的男性氣質。

回到核心的六個方式

即便困難,仍選擇善良與慈悲

善良常被貶為柔弱,但它需要真正的力量。風平浪靜時展現慈悲很容易;真正的考驗,發生在我們疲憊、被評斷或遭誤解之際。在那樣的時刻選擇同理,意味著我們足夠強大,不讓痛苦或恐懼決定行動;它證明我們能立足於人性,而非靠控制、支配或憤怒來證明自己。

承擔責任,而不只分享功勞

人人都能慶祝成功;更難的是承擔錯誤、面對行動的影響、彌補並選擇成長。責任並不意味著自我鞭笞或活在羞愧裡;它意指透過面對我們行動的影響、做出彌補與選擇成長來建立品格。當我們這麼做,就能重拾正直與自我信任。

保持好奇,而非動輒評斷

評斷是一種快速且容易的自我防衛。評斷時,我們免於脆弱,免於承認無知,或免於面對出錯的尷尬。好奇則不同;它邀請我們發問而非臆測、傾聽而非修理、從他者視角看世界。好奇不會削弱我們,反而讓我們復甦,開啟連結、成長與長久的幸福。

選擇正直,而非受歡迎

迎合、配合、扮演他人期待的角色總是誘人。但當我們以他人的期待雕塑自己,就可能以短暫的歸屬感交換真正的個體性。跟隨得越多,就越忘記如何領導自己的人生——由真實而不是掌聲導引。正直是內心那道安靜的聲音,提醒我們是誰、所堅持為何。選擇它,有時意味著不舒適、不受歡迎、甚至形單影隻;但也意味著我們能直視鏡中的自己,知道自己沒有為了認可而背叛自我。那是一種更深的力量——不需喝采。

練習在場

在這個獎勵「做」多於「在」的文化裡,放慢腳步可能顯得彆扭。然而在場——在此刻完整地在——是連結自己與他人的最有力方式之一。在場意味著全然 inhabiting 眼前的時刻,哪怕只是沉默、傾聽或靜止。無論是與所愛之人安靜同坐,或在林間漫步,在場都在說:「此刻重要。」在這樣的時刻,我們不再表演,而是在生活。

以愛領導,而非以恐懼

恐懼要我們防衛、控制、支配,驅使我們以更強硬、更嘈雜、更支配來證明價值。愛則要我們連結、賦能、提攜。他人;以恐懼領導是反射性的,以愛領導是勇敢的。選擇慈悲、勇氣與信任,取代不安與支配,不會否定力量,而是重新定義力量。當愛引導行動,我們能更全然地陪伴他人,也更能在自己裡安居。

另一個問題

歸根究柢,問題不是「我該成為什麼樣的男人?」而是「今天我如何成為一個好的人?」以此為基礎,男性氣質不再是表演;它成為我們共享人性的真實展現。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