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寞不只一種:用兩維視角精準定位你的孤獨並選對連結策略方案
Share
孤獨本質上具有異質性。
重點
-
孤獨有許多形式,每一種都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
-
通用建議經常失效,因為孤獨的根本原因各不相同。
-
De Jong Gierveld Scale 區分情感與社交孤獨。
-
個人化評估能顯示哪些關係對你最重要。
孤獨不僅是不舒服的感覺——研究將其與可測量的健康風險連結,包括較高的早逝可能性。然而,使處理孤獨特別具挑戰性的關鍵在於:並非所有的孤獨都相同。
當通用建議失靈時
請考慮兩個特別容易感到孤獨的族群,但原因完全不同。
剛從高中進入大學的學生,經常被人群包圍——宿舍鄰居、同學、讀書會,以及源源不絕的社交活動。然而許多人仍深感孤單。他們剛離開整個原生社交網絡,正首次形塑新身份、質疑自我並學習獨立。行程表滿滿,但少了至關重要的一件事:那位真正了解他們的人——當偽裝的堅強在凌晨2點崩解時,能夠脆弱傾訴的對象。
年長者面臨截然相反的挑戰。經歷數十年婚姻之後,他們可能失去伴侶。朋友搬離或離世。他們的社交世界劇烈收縮。
他們或許仍有一兩位提供深厚情感支持的家人,但缺少更廣的社群——能臨時相約喝咖啡的人、可閒聊的鄰居、以及家戶之外的歸屬感。
兩個族群都說自己「孤獨」,但叫那位學生「深化既有關係」或勸那位長者「多參加社團」都未必對症。這些情況需要根本不同的解方。
孤獨不是一體適用
這不僅與生命階段有關;它觸及理解孤獨的一項根本挑戰。造成某人孤獨的原因,可能與另一人截然不同。觸發因素不同、主觀體驗不同,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也大不相同。
研究者嘗試用測量來捕捉這種複雜性。Maes 與同儕於2022年的一篇綜述檢視了八種最常用的孤獨量表,結果令人清醒:所有量表都包含實際上不測孤獨的題項。在許多量表上,約一半的題目測的是相關但不同的經驗,例如憂鬱或社會支持,而非孤獨本身。
在我們自身的系統性回顧工作中,我們正嘗試量化「社會連結」這個更廣概念究竟有多多樣。透過比較不同的測量取徑,在我們的已登錄報告(registered report)中,我們預測那些常被認為已被充分理解的社會連結類別(功能、品質與結構),可能與研究者在研究「連結」或「孤獨」時的實際意涵並不一致。這種預期中的碎片化,使得建立關於「究竟什麼有幫助」的累積知識變得更困難。
從兩個維度開始
一種已逐漸受到重視的方法,區分情感孤獨(缺少親密依附)與社交孤獨(缺少更廣的網絡)。De Jong Gierveld Loneliness Scale(DJGS-6)由荷蘭研究者 Jenny de Jong Gierveld 與其同事發展,是較長量表的精簡版,運用六個問題辨識你正經歷哪一種模式——或是否同時經歷兩者。
2022年一項涵蓋歐盟27國、超過25,000人的全歐盟調查使用了這份問卷來測量孤獨,而我們一直在評估該量表的特性。我們即將完成的對同一份歐盟資料的分析,揭示了該量表在「是否測到其想測之物」方面的重要限制。該量表在所有國家皆與憂鬱與幸福感等情緒狀態呈現強關聯;然而,它與社交活動與態度等指標的關聯較弱——這些正是我們原本期望孤獨測量應該強烈關聯的面向。此外,在整個歐盟中,使用者對題目的詮釋方式使我們無法在國家之間進行比較。這意味著我們對於「斷連」的理解仍有重要缺口。
現行測量的限制
讓我們誠實面對目前尚未能良好測量之處。DJGS-6 有幾個限制:
-
它在荷蘭(高所得國家)發展。若在其他地方發展,我們會不會以不同方式測量孤獨?
-
其內容效度分數頂多算中等。
-
若要跨國比較,你無法比較分數。
-
不同孤獨量表產生的盛行率估計不同——並無普遍同意的「何種分數即為孤獨」。
-
它未指定時間框架(孤獨可能每日起伏,或長期持續)。
-
它未捕捉關係的「品質」與「數量」之分,也未區分線上與實體互動。
把現有評估工具想成在黑暗房間裡照亮特定區域的探照燈。DJGS-6 聚焦兩塊區域:親密連結與更廣社交網絡。其他面向仍在陰影中。這個工具無法捕捉全部,也可能無法把你與他人比較,但它能揭示你正經歷何種特定類型的斷連——這對決定該把精力放在哪裡很有用。
邁向真正個人化的理解
這正是未來孤獨測量需要超越「兩維」的原因。我們需要能捕捉個體差異、跨多個維度的評估系統。舉例來說,有人的孤獨主要與缺乏浪漫伴侶有關,儘管他有許多朋友。另一些人可能在婚姻穩固下仍感到與在地社群脫節。
我們需要工具能判斷某人的孤獨是否關於特定關係類型(浪漫/朋友/家人)、是暫時情境還是長期困擾,以及哪些具體需求未被滿足。當然,這在技術與統計上極具挑戰:如果你的五個問題與我的不同,我們怎麼比較分數?
兩維方法是一個重要開端——承認「一體適用」的測量會錯失關鍵差異。但這只是起點。真正的個人化意味著理解你獨特的樣式:哪些關係對你最重要、哪些情境觸發你的孤獨、以及哪些介入最符合你的生活脈絡。
了解你的樣式能改變什麼
即便現有工具有限,知道你所經歷的孤獨型態也會改變策略:
-
如果你是社交孤獨:擬定擴大人際網絡的計畫。加入能固定見到同一群人的活動或團體,讓泛泛之交有機會變成朋友。
-
如果你是情感孤獨:著重深化一兩段既有關係。增加一對一相處時間,或更坦誠表達感受,與信任的人累積親密感。
-
如果兩者皆有:可能需要平行策略——例如,開始參加每週社群課程(擴展認識),同時安排與摯友的固定通話或咖啡(加深連結)。
在 Annecy Behavioral Science Lab,我們製作了一份免費、耗時兩分鐘的問卷,能針對你的社交與情感孤獨樣式,與數千名使用者的結果進行個人化回饋。重要但必要的提醒:雖然它使用經驗證的 DJGS-6 量表,我們的詮釋系統仍在持續調校。它是教育用途,而非診斷;若你正面臨困擾,仍應尋求專業協助。
身邊熱鬧仍感孤獨
最重要的洞見是:你可以被人群包圍,仍感深刻的孤獨——如果那些連結不是你所需要的類型。大學生的行程表滿檔,卻在情感上捱餓;年長者擁有深厚的家庭之愛,卻在社群上漂流。
這也解釋了許多人困惑的悖論:「我一直與人相處,為何仍覺得孤單?」你沒有壞掉。你正在經歷一種特定的斷連,而你現有的關係——無論多麼多或多麼有愛——並未回應這個斷連。
弄清你缺少哪一種連結,是走向滿足的第一步。畢竟,你可以被人群包圍仍感孤獨——並非因為你有問題,而是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特定的連結,才能真正被看見。若看不清缺口,就無法對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