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發好奇心狀態:強化記憶力、促進神經新生、延緩腦部老化風險
Share
尋找好奇心狀態,或可維持記憶敏銳並助你優雅老化。
人們經常尋找新的、引人入勝的資訊——我們天生就充滿好奇。我們的好奇心可以以多種方式引導我們,例如學習新事物、開始一項嗜好、偵查尋找答案(有時也會尋八卦),甚至帶領我們追隨熱情。好奇心是由我們意識到知識上的落差所觸發,進而啟動強烈的動機去彌補這個落差,而這能讓我們的大腦保持敏銳。隨著年齡增長,對於我們不在乎的事物,好奇心可能會減弱,但在年長時保持好奇心或許至關重要,因為它能刺激大腦,透過觸發年長階段的新生腦細胞來預防阿茲海默症。
好奇心可區分為兩種:狀態(state)與特質(trait)好奇。特質好奇是一個人的特性,具有探索的渴望、喜歡學習新事物,並對新點子保持開放。有些研究顯示,隨著我們變老,特質好奇可能會下降。狀態好奇則是當人們被問到特定主題時所經驗到的短暫興趣或投入感。雖然兩者相關,但當我們遇到能引發興趣的事物時,狀態好奇可以被激發。例如,某些冷知識問答就能觸發一種狀態好奇。
試著回答以下問題,看看它們是否會引發你的某種狀態好奇:
-
平均每位美國人攝取多少茶匙糖?
-
第一個賦予女性投票權的國家是什麼?
-
一群火烈鳥被稱為什麼?
其中有些問題可能會引發短暫的狀態好奇,而其他問題可能不那麼吸引人,這在不同人之間有所差異。有些人會強烈地想立刻知道這些答案,並想去 Google 尋找以滿足這些狀態!(為了節省你搜尋的時間,答案是:15–20 茶匙的糖、1893 年的紐西蘭,以及「flamboyance」,意指華麗的一群火烈鳥。)
我們最近完成的一項新研究檢視了特質好奇與狀態好奇在整個成年期可能如何改變。我們測試了超過 1,000 名 20 至 84 歲的成人,提出這類冷知識問題,並請受試者評分他們對得知答案的興趣程度,以測量狀態好奇的程度。我們也接著施測了一份簡短的問卷以測量特質好奇,內容包括「我喜歡探索新點子」以及「我會花上數小時解決一個問題,因為不到答案我無法安心」等題項。
和先前研究一致,我們發現特質好奇傾向隨年齡下降:在 20 歲族群最高,之後逐步下降,但狀態好奇則呈現非常不同的樣貌。狀態好奇在 20 到 30 歲族群相當高,但在中年(40–50 歲)出現下滑,接著在健康的年長族群(60 歲之後)穩定增加!年長者會記住那些能引發狀態好奇的事物。這暗示年長成人對真正有興趣的事更願意學習,會忘記不重要的事,並能啟動狀態好奇來推動終身學習。
好奇心可能有助於在年長時保持大腦敏銳,讓我們探索感興趣的主題,並藉此刺激神經新生,讓腦細胞即使在年長階段仍能發展。這種對大腦的啟動可能有助於預防阿茲海默症。好奇心也可能具有社會層面——我們常想把學到的東西分享給其他有興趣的人,以及在聚會上分享。
好奇心也可能是一把雙面刃,因為它有時會成為時間黑洞;如同希臘神話中的 Pandora 的盒子,它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結果。因此,好奇是有代價的。點擊誘餌(clickbait)可能讓我們在網路上走上風險之路,開啟垃圾郵件可能有危險,而對來電者的好奇也可能導致詐騙與欺騙——這對任何年齡層都可能有重大影響,尤其是年長者。請保持警覺,善用你的好奇心來讓大腦保持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