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迷戀到自我欺騙:為何它無法孕育真正的愛

從迷戀到自我欺騙:為何它無法孕育真正的愛

為什麼迷戀不是真正的愛

關鍵要點

  • 迷戀可能感覺像愛,但其焦點主要集中在自己身上。

  • 迷戀隱藏了一種迫切需要感受到特別的需求。

  • 迷戀常常摧毀真正浪漫愛情的潛力。

  • 征服世界比征服愛情容易。

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愛往往是像電玩遊戲中的最終頭目,一個大金字塔的缺失頂石。將自己的生活視為一種模擬遊戲,將自己當作主角,奠定了參照妄想的基礎,讓中立的事件似乎與自己有關,產生了個人化的傾向,或者認為失敗和拒絕完全是因為自己的問題,再加上迷戀,這是一種對某個人強烈的迷戀,無論該人是否對自己有浪漫的興趣。當世界圍繞著一個人及其努力運轉時,迷戀表明了系統中的一個裂縫,說明某些東西在一個應該合乎邏輯的世界中出了問題。而人們沒有明顯的方法來處理這種感覺。她意識到這個世界並不是為她建造的。

在這裡,"愛慕對象"這個詞十分貼切,因為對方被視為一個物品,另一件可以讓完美主義者證明其價值並掌控的財產。共情與迷戀很少並存,因為後者會阻礙前者。迷戀的陰險之處在於它常常偽裝成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偽裝會暴露出人們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局限,無法對“愛慕對象”表現出哪怕一絲的關心,對普遍承認的規則的蔑視,對冷漠宇宙的恐懼,以及不願意創造自己的生活藍圖,而是相信自己在遵循一個由宇宙為自己設計的版本——一種命運,如果你願意這麼說的話。

儘管這些元素可能是人性的一部分,但它們與愛毫無關係。"我想要"和"我需要"是與愛最遠的表達;其中沒有任何"我們"的存在。因此,愛慕對象會感到他並未被真正看見,因為他對界限和安慰的需求被無限制的欲望壓倒。如果如精神分析學家南希·麥克威廉斯(Nancy McWilliams)所言,**自戀者**極度需要人,但幾乎不會愛他們,那麼那些有依賴性人格的人只會因為他們無法控制地需要人,才會"深愛"他們,就像孩子可能愛父母一樣。在理想化的光芒中,並沒有他人存在,因為需求會綁住並扭曲他們。

迷戀不僅僅是一種因與愛混淆而產生的錯覺;它也為完美主義者走的道路開闢了類似的途徑。迷戀是一種直接或間接的控制。當這種感覺壓倒了它的俘虜時,她也會反過來壓迫她的對象。愛的機會被輕易抹去,因為控制是唯一可容忍的狀態。

為了控制自己的感受,他試圖成為一個傀儡操縱者。

不幸的是,我們的文化往往助長這種狀態,將一個人塑造成無私的追求者,而另一個人則成為無知而傲慢的逃避者,這就像古希臘的納西瑟斯(Narcissus)與艾可(Echo)的故事一樣,體現了這種追逐,將納西瑟斯描繪成缺乏謙遜,而將艾可的責任從現實中逃脫的問題掩蓋起來。儘管納西瑟斯的傲慢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他認為自己高於她和其他人,艾可的傲慢卻隱而不顯。

迷戀是自我欺騙的最佳例子,不僅體現在認為努力必然會帶來成功,還表現在認為這些努力具有道德基礎。人們常說,"為愛奮鬥是件好事"。但真的是嗎?我們怎麼知道愛需要奮鬥?地位需要努力,驕傲需要努力,財富需要努力。但愛呢?愛往往只是被感受到的,它不是一種獎勵。為愛而奮鬥或許只在對方的愛被自我厭惡強化時才有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你追求的不是被珍視,而是因為你已經知道你是有價值的。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這種確信也應基於直接的回饋。我們的大腦往往會看見不存在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能忍受自己的反映,像納西瑟斯無法忍受的一樣,迷戀或許可以被處理。承認這種感覺歸根結底是關於自我支撐與保護,這可能會減少其力量。金字塔的頂石可能是人生中最糟糕的結局,遠非童話故事的結局。最終,完美主義者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毫無基礎的他人身旁,這個他人也被道德與同情心所拋棄,這些早已被毫無根據的理想所取代了。當迷戀受到縱容時,鮮少有人會感到特別。而走上這條路,鏡中的自己似乎比以前更加遙遠了。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