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還是命運?這取決於你的心情

巧合還是命運?這取決於你的心情

最新研究揭示了我們如何理解生活中的隨機性。

要點

  • 將隨機事件視為相關可能反映出一種應對的願望,也可能反映出一種靈活思考的傾向。

  • 新研究顯示,正面而非負面的情緒更能驅動人們將事件視為相關。

  • 在試圖理解壓力事件時,激發創造性且靈活的思維模式可能有所幫助。

  • 當發生了你希望不會發生的事情時,你可能會想知道,這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服務於某個更大的目的,即使當時你並不知道這會是什麼。

也許你在度假時不幸摔了一跤,導致下午待在急診室,而不是在沙灘上。這次摔傷需要縫針,這意味著在度假快結束前,你都無法享受沙灘時光。更糟的是,你還在痛苦中。

你可能會試圖弄清楚這一切是否“有原因”。生活是否在試圖教你一課?如果不是,受傷這件事是否會與其他結果有關聯?也許如果你在陽光下連續幾天曬太陽或進行一次短途旅行,可能會發生更糟糕的事情。

同步性、有意義的巧合和“擬音”

根據格拉茲大學的心理學家Christian Rominger及其同事(2024年)的研究,人們在從生活事件的隨機連結中得出結論的傾向上有所不同。最好的情況下,那些在巧合中看到意義的人往往更具創造性,但在最糟糕的情況下,這種傾向可能反映出“精神分裂特質”,即堅持奇怪且往往無益的信念。

然而,這可能與人格特質無關。就像你在度假時的不幸事故一樣,人們可能會為了自我安慰而在沒有模式的情況下尋找模式。當好事發生時,理論上似乎不太可能有人會編造出某種情境來解釋原因,因為沒有什麼需要應對的。

Rominger和他的同事們提出,這種從混亂中找出意義的行為反映了減少負面情緒的願望。這些奧地利研究人員引用了先前的研究,指出“我們的大腦旨在通過在混亂且不可預測的現實中找到模式來減少負面情緒”(第2頁)。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當人們經歷負面情緒時,他們會在日常生活的噪音中尋找那些模式,並在找到後感覺更好。

但也有一種可能性,即在隨機性中尋找意義反映了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如果是這樣的話,處於快樂狀態下應該會更有可能擴展你的思維。“擴展與建設”情緒理論表明,處於正面情緒狀態下,你的思維更靈活且更具好奇心。

利用日記研究模式尋找的過程

利用一個先前研究過的樣本數據,格拉茲大學的研究人員擁有169名參與者(平均年齡30歲)的每日情緒評分數據。在至少兩天的時間裡,每天參與者還報告了“有意義的巧合”,例如“問題的意外解決(比如當你在尋找一台電腦時,正好碰到了一個想賣電腦的朋友)。”

在所有可能的日子裡,60%的日子至少有一個有意義的巧合,88%的樣本報告了這樣的事件。顯然,這種思維方式相當普遍。

為了分析巧合與情緒之間的關聯,Rominger等人進行了從一天到下一天的滯後分析,將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分開(即正面情緒第1天->有意義的巧合->正面情緒第2天,負面情緒同理)。在每個滯後分析中,還將對立的情緒狀態納入方程式。

支持“擴展與建設”假說的結果表明,處於好心情比負面情緒狀態更能預測在日常事件中找到意義。正如作者們所總結的,正面情緒可能是“好奇心、探索行為和尋求新奇的滋生地”,而這些反過來又可能是“有意義巧合的驅動機制”(第5頁)。

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尋找意義

回到你在不幸事件中尋找意義的例子,這個奧地利研究小組的發現表明,儘管受傷讓你的情緒低落,但你尋找更深層次模式的行為可能與應對無關,更多的是你享受這種思維遊戲。

還有多少次你只是為了好玩而玩弄巧合呢?將生活視為一連串相關的事件,而非一個個分離的片段,有助於你編織出更連貫的生活故事。

Alzahra大學的Iman Yusefzade及其同事(2024年)建議,壓力事件會中斷人們講述自己生活故事的進程。通過為這些事件注入意義,可以重新獲得一種行動感或控制感,而不是在面對令人不安的經歷時感到無力。他們認為,“理解我是誰(自我理解)需要意義建構,了解我是誰(自我內容)依賴於自我概念的清晰性,而成為我想成為的自己(自我過程)需要一種行動感。”

這些在壓力事件的立即後可能並不會讓你感到太大的安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你感覺好一些時,或許你會獲得那種內在力量,將你的生活視為在你控制之內。

總而言之,在看似隨機的事件中尋找模式,可能在當下並不重要作為一種應對方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可以幫助你將自己的生活故事置於一個能夠提供長期滿足的視角中。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語時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