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創造力:靈感泉源還是無形高牆?最新研究解析雙向影響關鍵

憂鬱×創造力:靈感泉源還是無形高牆?最新研究解析雙向影響關鍵

憂鬱會讓我們更有創意,還是我們以創造力逃離憂鬱?

重點

  • 憂鬱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依然模糊不清。

  • 雙相憂鬱與創造力的關聯性尤其明顯,特別是在躁期情緒時。

  • 在人文藝術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更容易與憂鬱掙扎。

  • 有人提出輕度憂鬱也許會增進創造力,而嚴重發作則更可能造成阻礙。

有一種關於憂鬱藝術家的典故,讓人以為為了觸及心中的美,我們必須穿越黑暗。有些創作者擔心治療憂鬱會抹去這種優勢。然而,憂鬱與創造力的關係要模糊得多。

有時,憂鬱把我的思緒揉成一團紙。陰鬱的悲傷、低落的能量與被削弱的動機,並不是激發創新的配方。和許多人一樣,我在低潮時轉向表達性的藝術,在自己、世界與他人的理解上發現新的洞見,而這些洞見也許在其他心境下不會遇見。然而,在我最深的低谷裡,伸手拿起鉛筆或畫筆,所需的力氣大約和做五十個伏地挺身一樣。

憂鬱對創造力

要說憂鬱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複雜,實在是輕描淡寫。以人口資料為基礎、納入445萬名瑞典人的一項研究發現,接受過藝術高等教育的個體,和未接受者相比,更可能被診斷為憂鬱、雙相障礙或思覺失調(MacCabe and colleagues, 2018)。也有人提出,雖然輕度或中度的病程可能增進想像能力,嚴重程度則可能造成阻礙(Holm-Hadulla and colleagues, 2021)。

要客觀衡量創造力很棘手。單純請某人自我評估創造力,既缺乏效度也缺乏信度。這在憂鬱情境中特別可能如此,因為參與者也許會被預先導向以更負面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能力。儘管如此,當以此方式測量時,回報高程度憂鬱的人,也常同時回報高程度的創造力。中國大學生在 COVID-19 疫情期間的一項研究發現,自陳量表上的憂鬱分數越高,與一份自陳的創造力量表(Runco 構思行為量表)的分數越高有相關(Xu and colleagues, 2021)。

有些研究者嘗試透過特定的創意解題任務來測量創造力,這也同樣不易。作為一組複雜的能力與特質,要把靈感的巨龍圈進某個指定作業並不容易。儘管如此,一項以此方法探討創造力與憂鬱的研究發現,憂鬱與該工具上的表現呈負相關(Lam and Saunders, 2024)。

雙相與單相憂鬱

憂鬱性疾患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單相(重度憂鬱與持續性憂鬱),以及雙相障礙(雙相一型、雙相二型與循環性心境障礙)。兩組狀況都與低潮相關,但雙相障礙同時也包含高峰(躁期或輕躁期)。

在所有涉及憂鬱的狀況中,雙相憂鬱與創造力的連結最為穩健。

一項檢視發散思考與雙相障礙的研究綜合分析顯示,兩者之間存在明確的關聯(Forthmann and colleagues, 2023)。然而,這種效果在參與者處於「高峰」或穩定心境(躁期、輕躁期或心境平穩)時最為明顯。相對地,憂鬱心境似乎會抑制發散思考。

創造力對憂鬱

在探究創造力與憂鬱的關聯時,若不從另一個方向思考就顯得失衡,也就是創造力對療癒憂鬱的效用。我並不孤單——在憂鬱時以寫作、繪畫與音樂當作對抗的工具是許多人的選擇。許多人在憂鬱發作期間尋求表達性的追求——從詩歌到陶藝——作為生命線。

此外,正式的藝術治療數十年來一直是治療憂鬱的熱門取向。其有效性的研究已顯示出具前景的結果(Nan and Ho, 2017)。神經學研究也指出,投入於藝術治療可能強化與情緒調節相關的腦區活動,包括內側前額葉皮質(Barnett and Basiu, 2024)。此外,藝術治療被認為能在療癒心理痛苦的過程中,啟動更抽象的自我探索與象徵性思考(Blomdahl and colleagues, 2013)。其效果是多面向的。

也許,除了(或取代)憂鬱對創造力的直接影響之外,還存在一條平行的路徑:在經驗憂鬱的人身上,藝術性的創造被用作療癒與在過程中尋得創新的資源。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