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慾落差心理學:破解腦補迷思
Share
我們關於慾望差異的故事往往比真相更加可怕。
你聽過「meaning-making」這個詞嗎?它指的是我們如何把經驗編織成敘事的過程。意義製造是人類的正常歷程,我們幾乎無時無刻都在進行。但它常把我們帶到無益甚至陰暗的地方。
「嘔吐」的經驗正好說明這個概念。嘔吐本身很糟,但通常一下就結束。真正痛苦的是嘔吐前的等待;若你不斷沉思、恐懼、擔憂,就會把痛苦放大。
要認清:我們賦予事物的意義不等同於真相。任何情境皆可有多種詮釋;當我們陷在意義製造的雜草叢中時,往往看不見全貌。
慾望差異正是這一動態的絕佳例子。我們對慾望差異賦予大量意義,而這些意義通常是負面的。例如:
-
高慾望伴侶的負面意義製造可能如同:「我不具吸引力、我不可欲。伴侶不想要我想要的,這代表什麼?伴侶應該為我做到!難道我再也無法做愛了?」
-
低慾望伴侶的負面意義製造可能如同:「我是糟糕伴侶、我壞掉了。我會被拋下,被更想要做愛的人取代。我說不公平,我應該配合。我不想更常做愛,這代表我有問題嗎?」等等。
這些負面感受部分源自社會對性與慾望的迷思。事實上,慾望差異非常普遍;大多數關係都存在某種程度的落差。然而,我們卻因負面意義製造而讓本可預期的事情帶來巨大痛苦。
我可以立刻告訴你,任何「我壞掉了、我不可欲、我有問題」的念頭或感受都不是真的。雖然我無法讀心,也不能確定你的伴侶怎麼想,但憑經驗,我知道人們往往高估伴侶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我們常逼自己滿足伴侶,卻不善於深入討論差異或驗證假設。若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假設,且未花時間查證,它們會把你拉進下行螺旋,也拖累關係動態。
意義製造如何運作
-
想法引發情緒,進而促成行動。
-
想法、情緒與行動皆與感官互動。
-
行動、感官與情緒又回饋到想法,然後再次產生情緒、感官與行動。
這形成自我強化循環:當想法、情緒、感官與行動皆為負面時,就會變成惡性循環。但若想法更有幫助、不那麼災難化,並帶來更具連結感的行動,感官與情緒通常會安靜許多,你便能創造正向上升螺旋。
你是否看得到能打斷負面意義製造螺旋的切入點?
其實有多個入口;你可以:
在「想法」層面介入:
-
提醒自己:你正處於意義製造。
-
思考替代視角。
-
留意負面意義製造的固定模式——你是否重複講述對自我、伴侶或未來的不利故事?
-
思考:有無假設可檢驗?
-
列出反覆出現的負面想法;對每一項,找出較中立或正向的解讀。問自己:我確定嗎?相反說法是否同樣或更真?深入了解思考如何自我強化並中斷它。
在「情緒」層面介入:
-
暫停並用舒緩或吸引你的事分心。兩分鐘即可打斷反芻——若重啟再重複。這是可透過練習變得更簡單的技巧,別放棄!
-
動起來——散步或跑步,放音樂跳舞,把手浸入冰水,或泡熱澡。改變身體狀態就會改變情緒狀態。這是極佳介入點;能轉移情緒,使想法更易脫困。
-
投入嗜好。這需要身體活動,也提供愉悅焦點。若還需要安靜思緒,加上音樂或有聲書。
-
打給總能讓你心情變好的朋友。謹慎使用相處時間;抱怨伴侶可能讓你卡住。改為請對方協助梳理腳本與意義製造,並尋找驗證假設的機會。
在「行動」層面介入:
-
思考哪些行動屬於你想扭轉的負面循環。例子包括:在不想時仍進行性行為、為避免明確說「不」而拒絕觸碰、特定情境中表現惱怒、向朋友抱怨、雖感不適仍逼伴侶做愛等等。
-
問自己:每件事我可以改作何行動?你永遠有選擇;做出不同選擇就會改變局面,不論幅度大小。
-
挑戰自己在當下覺察。別自動駕駛;抓住念頭並做出有意識的決定。嘗試不同選項。
-
若你覺得非常卡住,就在事前仔細思考想做不同選擇的情境。預想自己做出不同行為;真正到來時會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