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螃蟹有感知?最新科學與潛水實證揭開海洋生物痛覺真相
Share
科學與第一手經驗皆指出海洋生物具備感知能力。
重點摘錄
-
研究顯示,海洋動物會感到疼痛,並能做出複雜且有意識的決策。
-
在自然環境中觀察這些生物,有助於縮小人類對海洋生命的同理心鴻溝。
-
部分國家已保護具知覺生命,然而如美國等國仍明顯落後。
在所有應該能為水下世界帶來啟示的人當中,非水肺潛水員莫屬。
確實,許多潛水員在親眼目睹海洋世界的困境──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珊瑚白化、入侵物種橫行等──後,往往成為保護海洋的倡議者。
然而,同樣這些潛水員往往沒有學會將魚類與無脊椎動物視為具知覺的生命,即便他們與這些生物有過無數發人深省的水下互動。
造成此現象的部分原因,在於許多文化(直到最近,大多數主流科學也如此)長期將魚類與無脊椎動物視為較低等、無情感的存在。尤其是魚類,因其與哺乳類的演化距離遙遠,且缺乏人類易於共情的面部表情或發聲,而歷來被排除在知覺的討論之外。正是這種同理心鴻溝,讓「魚不會痛」之類的迷思持續流傳。
研究持續推翻這些假設。研究已證明魚類以與具知覺動物一致的方式經歷疼痛,包括擁有痛覺受器並在受傷後出現長期行為改變。Cleaner wrasse 清潔隆頭魚甚至通過了鏡像自我識別測試,這項測試原先只屬於大型猿類、海豚與大象等物種。
無脊椎動物同樣顛覆預期。章魚展現的遊戲行為與解題能力,顯示其認知層次遠比先前所想複雜。寄居蟹在遭受電擊時會做動機性權衡:當電擊更強或有更好殼可選時會離開原殼,這證明牠們會感痛且能衡量風險。此議題亦曾由《Psychology Today》部落客、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生態與演化生物學榮譽教授 Marc Bekoff 撰文探討。
即便人們親眼看到這些動物做決策、調查潛水員或展現好奇,許多人依然缺乏詮釋此類行為為知覺跡象的框架;這種忽視更多源於文化偏見,而非親身經驗。此外,我們的同理心時常受制於自身願意做出的犧牲。「當然,我關心海豚,但別剝奪我吃煙燻鮭魚。」
我也不能自詡為標竿。多年來,我對觀察龍蝦、螃蟹及其他此類海洋生命興趣缺缺,也許因為牠們看似缺乏情感,或至少沒有我易於辨識的情感表徵。
就像其他人一樣,我渴望看到所有潛水員都樂於保護的「魅力巨型動物」:鯊魚、海豚、鯨魚與鬼蝠魟。儘管我確實曾抨擊活煮螃蟹(在我學潛水的俄勒岡州,許多潛水員都這麼做),我對減少這些無脊椎動物所受之苦並未多做倡議,只是在眾多白眼中要求捕蟹者在烹煮前先結束螃蟹生命。
甲殼類感知能力的證據持續累積
2021 年 11 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發佈的一份里程碑式報告,改變了我對十足目甲殼類感痛、思考與情感能力的理解與欣賞。Jonathan Birch 及其合作者在 108 頁的詳盡報告中,彙整了十足目甲殼類與頭足綱軟體動物具知覺的重大證據。他們指出,這些動物符合知覺的八大關鍵標準,包括痛覺受器、整合型腦區、行為權衡與保護性動作反應,這些都是疼痛感知及有意識經驗的跡象。
該報告由 LSE 委託,審查了逾 300 篇科學研究,並得出結論:螃蟹、龍蝦、章魚與烏賊等動物具有「強而有力的科學依據」支持其具知覺,亦即能體驗疼痛、痛苦,甚至可能感受焦慮或快樂等更複雜的狀態。
因此,英國修訂《動物福利(知覺)法》,正式將頭足綱與十足目動物納入其中,使其成為首批在法律上承認這些動物具知覺的國家之一。這並非象徵性舉動,而是反映出一股愈發壯大的科學共識:人們常被貶抑為「本能」的行為,其實可能展現了豐富的內在世界。
對我這名狂熱潛水員而言,是購買了水下相機後,我才真正燃起觀察龍蝦與螃蟹的興趣。如今,當新手潛水員興奮地指著牠們時,我不再翻白眼,而是開始留意。透過更細緻的觀察,我發現這些無脊椎動物對我們在水下的存在十分警覺,而我們對牠們仍知之甚少。
實地觀察的洞見
最近在加勒比海的聖露西亞島旅遊時,我入住奢華生態度假村 Anse Chastanet Resort,並在 Soufriere Marine Management Area 拍攝龍蝦。當我偷偷靠近時,龍蝦會略微探出身體,試圖驅趕我。每當我再靠近一步,牠們也前進一步,先警告,再退回洞穴,全程緊盯著我,隨我的動作轉動身軀。我不禁想:牠的心裡在想什麼?
牠們看起來並不笨拙或無意識,而是既好奇又謹慎;行動顯得有條理,像是在溫和警告:「嘿,小姐,妳離我太近了,請退後。我們不知道妳想做什麼。」
某晚,我帶著微距鏡頭,由於在黑暗中無法拍寬景,只能拍眼睛。事後檢視照片時,我驚訝地發現,當在水下觀看時,龍蝦的眼睛竟出奇地像人類。我的同理心鴻溝又縮小了一些。
雖然我現在不再食用任何動物或魚類,但我承認,人類很容易將倡議分門別類。我們為珊瑚礁、海龜與鯊魚奮戰,卻忽視那些夾在岩縫中的生物,牠們試圖理解我們的動機,或高舉雙螯、觸鬚顫動地保衛自己。
政策逐步跟上,美國卻仍落後
英國等國已通過立法,承認頭足綱與十足目動物具知覺,其他國家也正跟進。紐西蘭在其《動物福利法》中涵蓋章魚與其他無脊椎動物,給予明確法律保護。義大利部分城市已對活煮甲殼類實施禁令。奧地利與德國的動保法亦強調在屠宰與處理過程中將所有動物(包含無脊椎動物)的痛苦降至最低。
這些轉變反映出全球對無脊椎動物疼痛真實性的漸增共識,並表明傳統不應成為殘酷行為的藉口。對經常在野外遇見這些動物的潛水員而言,這種脫節尤其明顯。知覺不只存在於皮毛或溫熱的血液之中;它閃爍於複眼後方,以謹慎的螯步與退讓展現。它藏於外殼之下,隨洋流漂浮、警戒的喇叭魚亦如此。只要願意細看,知覺無所不在。
儘管科學證據壓倒性地支持,龍蝦與章魚等動物在美國聯邦層面仍未獲得保護;緬因龍蝦節與羅克蘭市現今仍在活煮這些具知覺的生物(截至 2025 年 7 月,PETA 正就此提告)。
與其繼續維護殘酷且過時的傳統,是時候讓美國跟上潮流,依循科學行動。
潛水員與科學家也應深入研究,共享經驗,並進行更多關於動物心智的研究──研究的目的不該是為將動物置於不人道環境或僅當作資源辯護,而是要揭示牠們的內在生命。



![燙金小囍字貼紙 [24枚]](http://wish.with.tw/cdn/shop/products/hqdefault_2cb3b4c8-ec0a-453e-a8be-1b14dad58faf.jpg?v=1619698098&width=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