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友約會App能帶來更多性愛嗎?大型國家調查揭密真相數據
Share
如果你以為Tinder與其他交友App仍能快速促成性愛,那就得再想想。
重點
-
當Tinder問世時,它造成轟動,並催生出許多其他交友App。
-
一項可信的近期研究指出,App使用者其實並未獲得更多性愛。
-
App使用者的性伴侶數較多,但性愛次數並未增加。
以「今晚就上床」為賣點的交友App——Tinder——於2012年推出,至今已超過十年,且一推出便立即引發話題。僅僅兩年後,它每天就吸引超過10億次造訪,其中90%的使用者是年輕成人。
Tinder伴隨著誘人的宣傳而來:忘掉對性的謹慎。忘掉去了解人們複雜的心理面向。只要加入、點一下,然後準備脫衣服。
在社群媒體上,興奮的使用者宣稱,結識潛在性伴侶是多麼容易,並且在喝上一兩杯之後,幾乎可以保證會發生性關係。Tinder的驚人成功很快就催生了其他交友App,例如Bumble、Hinge、Feeld,以及供LGBT+族群使用的Grindr。
然而,如果交友App曾經能帶來輕而易舉的性愛,如今是否仍然如此?與非使用者相比,現今的使用者其實會獲得更多性愛嗎?一項大型而嚴謹的最新調查顯示:不會。這些App其實更適合傳統約會,而非快速的露水情緣。
這項研究
包含Stanford在內的多所大學研究者,取得了「全國家庭成長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NSFG)的資料。NSFG由國家衛生統計中心於1973年啟動,現今持續透過調查與面對面訪談的組合,涵蓋大量主題,對象為年齡介於15至49歲、數以萬計的美國人。受試者包含此年齡層的具代表性橫斷樣本。社會科學家普遍認為NSFG的發現高度可信。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整理了11,225名個體的回覆,其中有757人回報曾使用交友App以追求休閒性行為。
誰在使用交友App?
-
使用者反映了一般人口的性別分布:男性與女性各占50%。(研究者未另行列出跨性別或非二元回應者,後者約占總人口的1%。)
-
交友App使用者偏年輕。20至40歲的人口占美國人口的59%,但在這一群之中,可以找到四分之三的App使用者(74%)。小於20歲或大於40歲的族群,在交友App使用者中的比例明顯低於其在人口中的代表性。
-
使用者偏向白人。非西語裔白人占人口的57%,但在App使用者之中則為76%。西語裔與黑人使用者的數據(分別為21%與16%)則更接近這些族群在人口中的代表性。
-
使用者偏向從未結婚。此族群在一般人口中占51%,但在App使用者則為78%。
-
在LGBT+族群之中,使用者顯著偏向自我認同為雙性戀的男性。與表達男同志/女同志性傾向者相比,自我認同為雙性戀者使用交友App的可能性高出三倍;相較異性戀者,則高出二十倍。(研究者未對雙性戀在交友App使用者中比例過高的原因提出推測。)
-
使用者偏向世俗。近一半(45%)表示無宗教信仰;一般人口為30%。
-
使用者也偏向受過教育。與一般人口相比,有較高比例曾就讀大學——39%對29%。
-
使用者偏向飲酒——94%對79%。他們也更可能使用其他娛樂性藥物。
上述發現大體上與年輕時期的嘗試與追求感官刺激有關。與其他人口相比,未婚且使用App的年輕人,更傾向是雙性戀、更世俗,也更可能使用娛樂性藥物。他們正處於嘗試踏入成年、摸索自我認同的生命階段,嘗試一些可能在成熟過程中保留或捨棄的事物。
休閒性行為:不比非使用者更多
出人意料地,研究顯示「使用交友App與性愛頻率之間沒有關聯」。
這一發現大致上印證了兩項先前的研究。University of Wyoming與荷蘭University of Amsterdam的研究都發現,與非使用者相比,App使用者雖然有更多性伴侶,但沒有更多的總體性行為。
雖然透過交友App尋找休閒性伴侶確實可行,但最初的炒作如今似乎已經過時。這些App不再是通往夜夜笙歌,或是更頻繁性愛的門票。
今天,交友App更關乎約會而非性愛
如今,各年齡層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常透過約會App在網路上結識約會對象與人生伴侶。這種現象已經如此普遍,以至於催生了一個新的關係里程碑。當兩個人從單純約會走向正式的一對一關係時,他們會彼此承諾關閉各自的約會App個人檔案——並確認對方也這麼做。若未刪除或停用個人檔案,可能引發衝突,甚至導致分手。
Tinder與其他交友App源自約會App。但在通往快速、隨性性愛的路上,事情出現了有趣的轉折:交友App碰上了一項不可否認的文化事實——多數人表達對長久關係的強烈偏好,勝過短暫的歡愉。你仍然可以用Tinder尋找今晚的休閒性行為,但它與其他交友App已漸漸遠離一夜情。如今,它們更重視傳統約會,期望(但願)走向持續、長期的親密關係。這與研究所發現的「交友App使用者並未顯著獲得更多性愛」相當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