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愛多久一次最幸福?科學揭秘伴侶甜蜜關鍵

性愛多久一次最幸福?科學揭秘伴侶甜蜜關鍵

科學揭示伴侶真正應該做愛的頻率

  • 性行為頻繁的伴侶回報更高的關係與生活滿意度。

  • 但若被迫增加性愛,尤其當它像例行公事而非真實慾望時,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

  • 研究顯示,性愛帶來的關係幸福提升大約在每週一次後達到停滯。

「今晚就是那一夜,」你心想,幻想與伴侶纏綿。但當夜晚真正來臨——洗完碗、遛完狗,並且無止盡地滑社群媒體之後——連想到性愛都覺得疲憊。你們又一次倒在沙發上睡著。

你提醒自己,性愛應該是有趣的,對吧?那為什麼總是一再拖延?如果不像以前那樣每週三次愛愛,真的會傷害關係嗎?每週兩次夠不夠?一次?還是——大膽地說——每月一次?

那麼,伴侶為了幸福關係究竟應該多久做愛一次?讓我們回到研究尋找更具體的答案。

當表現良好時,性愛能讓人滿足且放鬆。當然,人們從事性愛不僅因為被挑逗,也因為它能培養親密並深化情感連結。的確,一項又一項研究發現,頻繁做愛的伴侶回報更高的關係與生活滿意度。

有了這些好處,你或許會以為做愛愈多愈好,對吧?科學已驗證此想法。於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求伴侶提升性愛頻率。出乎意料地,被要求多做愛的伴侶並未報告幸福感增加,反倒心情低落、性愛樂趣減少。但關鍵在於:這些伴侶原本平均就每週約一次。此結果揭示一項悖論:若性愛變成例行公事而非自然、即興的慾望產物,強迫增加反而有副作用。

任何曾嘗試「性愛馬拉松」的人都知道,過度做愛會令人精疲力盡。但你無須一整個週末的狂歡就能感受到疲乏。人性如此:我們會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逐漸習慣,隨時間而減少正面評價。對性愛而言,過於頻繁會侵蝕原本的期待與刺激。有一天,你可能醒來,覺得與伴侶的性愛變成待辦清單上的另一項目——介於「買牛奶」與「倒垃圾」之間。沒錯,這可能是好事過頭的案例。

那麼甜蜜點在哪裡?研究顯示,性愛帶來的關係幸福提升似乎在每週一次左右即達平台期。每週多於一次的伴侶,幸福感並未顯著高於每週一次者。

造成這個「每週甜蜜點」的原因之一,或許是所謂「性愛餘暉」效應,意指性活動的好處——包括深層滿足感——能在事後至少 24 小時持續。餘暉效應協助伴侶在每次親密行為之間維繫連結,產生持續性的親密感,推動他們邁向下一次親密時刻。事實證明,一次精彩的性愛足以走得很遠。

別和朋友的火辣性生活比較

當性需求未被滿足時,許多人會對關係感到不滿。這常發生在伴侶逐漸遠離身體親密——「不用就失去」這句老話可能成為痛苦現實,最終導向無性生活。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需要性愛才能在關係中感到幸福。有些人性慾較低,自我認同為無性戀,或單純不把性愛列為優先——對他們而言,只要伴侶抱持相同態度,這也是滿足的選擇。他們可能用其他方式表達愛與關懷,仍能深刻滿足彼此。對任何伴侶而言,關鍵在於開放心態溝通各自需求,並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滿足方式。

目標不是達成配額,或和蜜月期的自己競賽,更非與好友的火辣性生活比高下。重點是找到一種兩人都覺得愉悅、意義深遠且可長久維持的節奏。無論是一天三次還是每月一次,重要的是符合你們的真實需求,不受外在壓力或任意指標左右。畢竟,最佳性愛頻率並非研究數字,而是能讓你與伴侶建立真誠連結與幸福感的頻率。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