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好母親」到「足夠好的母親」的心路歷程

從「好母親」到「足夠好的母親」的心路歷程

在親子關係中,少即是多。

重點摘要

  • 經歷過困難童年的父母可能會過度矯正,反而在孩子身上重現相似的症狀。

  • 成為好父母並不能抹去自己曾經是「壞兒子」或「壞女兒」的事實。

  • 未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不一定意味著忽視或疏忽。

  • 儘管我們可能認為完美意味著極端,真正的完美其實是一種平衡。

因此,當「愛過多嗎?」這個問題看似荒謬時,答案卻是複雜但直接的:是的。許多關於完美主義的流行文獻傾向於強調創傷是其萌芽的溫床,指出過度的要求如何奠定了對「應該」或過高標準的痴迷。然而,這條路徑可能較為明顯且易於共情(我們通常對受虐者抱有更多同情),但還有另一條同樣重要卻不那麼直接的路徑,那就是表面上掩蓋著潛在殘酷的溺愛父母。他們試圖矯正自己或另一方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的錯誤,忽視了自己的局限性,認為自己可以彌補其他地方造成的傷害。儘管他們努力避免重蹈覆轍,卻可能讓孩子面臨與自己相似的結局。

一位在童年時期受到不公待遇的母親,可能會因為黑白分明的思維而將自己的童年視為唯一解決育兒問題的對立面,過度矯正父母所犯的錯誤。她可能渴望為孩子提供她自己從未擁有過的情感和物質基礎,將人生的目標寄託於這個新的身份上,並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心理操練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厭倦了外界對她的批評,她決心掌握自己的命運,從此只按自己的方式行事,並自己決定什麼對孩子是最好的。

察覺到母親對自己有著高期待且不願承認錯誤,女兒決定對母親隱藏真實的自己。儘管如此,她仍然持續擔心自己是否配得上母親免費提供的愛,害怕別人無法像母親那樣看待自己。因此,她決定重新塑造自己,成為母親想像中的那個人。這樣一來,愛(即這種過度的愛)變得有保障。結果,她逐漸變得和母親一樣。

人類無論在身體還是心靈上都十分脆弱。事實上,儘管我們經常自欺欺人,許多人仍然難以擺脫這種現實。父母可能理想化我們,給予我們他們自己所缺乏的自尊,但最終我們會認識到現實世界,更關注我們的失敗而非優點。為了解釋這種矛盾,我們可能推斷父母對我們的評價有所偏頗,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正常的。因此,我們可能會上癮似地尋求同樣的外界認可(甚至試圖實現父母對我們的宏大形象)。就像父母試圖抹去自己過去的缺陷,孩子也試圖抹去當前的缺陷。(此外,孩子可能會接受父母對自己的看法,認為自己是完美的,無需任何努力。害怕失去在這個幻想中的地位,他以同樣程度的否認面對世界,認為批評他的人只是不理解他的天賦。)

對控制的需求、傲慢和良好的意圖是這裡的罪魁禍首。你越努力,事情似乎就越糟糕。但這並不是什麼秘密。詩人威廉·布萊克寫道:「壓碎暴君頭顱的鐵拳,成為了取而代之的暴君。」歷史一再表明了痴迷、自以為是和驕傲的缺點。試圖抹去自己童年的父母需要尋找其他更內在的方式來與之和解。她需要考慮如何維持自尊,而不必感到自己必須成為「好母親」;此時,精神分析學家D.W.温尼科特提出的「足夠好的母親」概念就派上用場了。温尼科特指出:

「足夠好的母親……最初幾乎完全適應嬰兒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減少這種適應,根據嬰兒越來越能夠應對她的失敗。她未能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這反而幫助了他們適應外部現實。」

我們的完美主義母親可能會擔心她的孩子會以她自己反應的方式對她的疏忽作出反應,但她忽略了關鍵的成分:與她的父母不同,她能夠告訴孩子為什麼要給他機會犯錯,告訴他為什麼依賴她是不切實際或不可取的。她通過少做更多事,為孩子準備好面對現實世界。矛盾的是,她成為了一個更好的母親,現在不再專注於讓自己變得可愛。

需要明確的是,這並不一定意味著父母應該完全模仿世界,因為世界有時是殘酷的。相反,她可以注意到孩子的優勢,幫助他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弱點,而不是否認它們。她不必大幅減少對孩子的愛,但為了孩子的利益(如果這個觀點對她有幫助),她需要教孩子明白,世界不會圍繞著他運轉,即使這意味著有時需要選擇自己而不是孩子。通過這樣做,他也會明白,世界不必圍繞著他運轉,他不需要特別才能變得重要。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