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與亞里士多德: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幸福

尼采與亞里士多德: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幸福

在逆境中過好生活

  • 人類渴望過上豐富且充實的生活。
  • 但我們經常面臨危機,影響我們繁榮的能力。
  • 藝術和文學可以教導我們如何在痛苦中依然過好生活。

「人常忘記:今天不是我的痛苦,明天可能就是我的痛苦。但或許,喜悅也一樣?」——讓·盧克·博夏德,《人間之城》

尼采寫道:「沒有遺忘,就沒有快樂、沒有愉悅、沒有希望、沒有自豪、沒有當下。」為了向前進,我們不能永遠被過去的創傷束縛,甚至是每天人類所遭受的屈辱。如果一個人時刻記著一場危及生命的車禍,誰能開車呢?誰能在痛苦的離婚中反覆思索後再次找到愛呢?

遺忘至關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記憶——不忽視過去,以及它如何繼續影響現在。當我們記憶時,我們克制了對分散注意力的渴望,緊握那些我們認為有意義的經歷,無論這些經歷對我們的生活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這有助於我們適應和成長,從錯誤中學習,並將目標投射到未來。回憶失落和痛苦的經歷,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順遂時感恩,並在成功時保持謙卑。記住我們曾經受過的傷害,教會我們應避免的事情和不該信任的人。尼采最終認為,記憶和遺忘的能力共同促成了一個美好生活。

如何在困難中繁榮?

我們以記憶與遺忘的反思來開篇,討論在困難中如何繁榮,因為我們希望邀請你回憶一段不久前的時光,那段時間我們許多人都覺得有必要與之保持距離,甚至試圖忘記。走過擁擠的商店、在熱鬧的餐廳用餐、參加音樂會、體育賽事、畢業典禮和假日聚會,這些如今已不再引起我們在全球疫情後重返「正常」生活時所經歷的那種超現實感。然而,曾經有一段時間,這些活動是無法想像的,沒有人知道病毒如何傳播,誰是高風險人群,家人被禁止見面,我們的教堂、清真寺和猶太會堂都關閉了。若你願意,試著回憶那段日子,記住當時的不確定、焦慮和恐懼。

現在問自己:在那樣的時刻,繁榮意味著什麼?當被認為「非必要」的活動停止時,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是什麼?

在極度痛苦的情況下,繁榮似乎是不可能的。繁榮常常被描繪為幸福與成功的同義詞。當社會的主流價值變成生存,而我們通常衡量美好生活的標誌突然停止時,我們如何能繁榮?

人類繁榮的五個領域

哈佛大學的人類繁榮計畫列出了評估人類繁榮的五個核心領域:

  • 幸福與生活滿足

  • 身心健康

  • 意義與目標

  • 品德與美德

  • 緊密的社會關係

毫無疑問,這些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要素。然而,在2020年初,每一個繁榮的層面都被顛覆了。抑鬱、焦慮和不滿四處蔓延。我們被勸阻離開家,並被告知要暫停我們的身心健康。我們的生活彷彿漂浮在無明確方向的水面上,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我們與社區被切斷聯繫,表達我們各種才能和美德的能力受到嚴重限制。

如何在危機中尋找榜樣?

在如此危險的情況下,希望很容易讓位於絕望,認為無法過上豐富、充實的生活。我們該怎麼辦?對於亞里士多德來說,正是在這種道德和存在的迷霧中,我們需要榜樣來展示如何在危機中生活,甚至繁榮。在最好的時刻,這些榜樣可以在我們的家庭、工作場所、教會和當地社區中找到。而在社交距離和深度隔離的時刻,我們必須在歷史、文學和藝術作品中尋找他們。在那裡,我們經常遇到經歷與我們相似試煉的人——那些以毅力和優雅承受命運打擊的人。

文學與藝術的作用

1947年阿爾貝·加繆的小說《瘟疫》在2020年夏天成為國際暢銷書並非偶然;他的主角里厄醫生體現了照顧病人和垂死者所需的勇氣、智慧和愛心,並在保持人性中完成這一使命。文學和藝術在培養美好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也不應讓我們感到驚訝。

當被困在艱難的現實中時,我們如何記住美好?我們如何忘記現實,解放自己,不被眼前的壓力所壓垮?

教宗方濟各對文學的反思

教宗方濟各最近在一封關於文學想像力和精神培養的信中,反思了「閱讀小說和詩歌在個人成熟道路上的價值」。他強調文學能「開闢新的內在空間」,並堅持認為閱讀能幫助我們避免陷入那些阻礙個人成長的強迫性思維。文學提醒我們,今天的生活並不是全部,情況會發生變化,那些培養了堅韌品格的人——通常能夠在最艱難的情況下依然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文學讓我們超越自我,讓我們在一本好書中迷失,並從那些深思如何生活得更好的人那裡汲取生活的藝術。正如C.S.路易斯所言:「讀偉大的文學時,我成為千百人,但依然是自己。在此,如同在崇拜、愛、道德行動和知識中,我超越自我;而當我超越自我時,我卻最是自己。」

成為最真實的自己

成為最真實的自己——這難道不是過上美好生活的本質嗎?無論世界周圍發生什麼事,這不正是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那種繁榮嗎?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