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anca解讀:擺脫心智過度複雜化,回歸簡單

Papanca解讀:擺脫心智過度複雜化,回歸簡單

清理心靈與減法之道

重點摘要

  • 人類的心智天生傾向於解釋、分析、判斷和想像事物。

  • 思維心智構建敘事並投射未來,而非活在當下。

  • 冥想幫助我們通過放下不必要的心靈雜念來簡化思維。

  • 在一個推崇複雜與忙碌的文化中,擁抱簡單幾乎顯得激進。

在現今快節奏的社會裡,複雜性往往占據主導地位,而實現簡單可能顯得困難。我們經常發現自己陷入思想、故事和評價的網絡中,這些會模糊我們對當下的把握。然而,根據 Andrew Olendzki 在其文章《保持簡單》中所述,我們可以通過一種覺知的練習來解開這些錯綜複雜的思緒。

Papanca:心智過度複雜化的習性

人類心智自然傾向於使事物變得複雜,這在佛教教義中稱為 Papanca。這發生在我們將一個簡單的感受或思想覆蓋上解釋、意義和判斷時,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這會導致我們構建敘事、投射未來,或者執著於過去,而非單純體驗當下。

想像某次你感到一絲不適或悲傷。最初的感覺可能很短暫,但你的心智可能開始編織故事:「為什麼我會這樣?」、「我怎麼了?」、「這種情況總是發生」。突然間,一個簡單的覺知時刻變成了一連串自我參照的思維,帶來更多的痛苦。難怪我們中許多人到一天結束時感到心智疲憊不堪。

回歸覺知:減法之道

冥想幫助我們通過放下不必要的心靈雜念來簡化思維。通過練習正念,我們可以剝離心靈的過度闡述,達到一種簡單、無修飾的覺知狀態。這種覺知是一種自然狀態,當我們放下不必要的思想時就會遇見它。當我們靜坐並專注於呼吸時,心靈可能會以「我這樣做對嗎?」或「我的背好痛」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然而,通過練習,我們可以識別這些分心,並溫柔地回到呼吸上。逐漸地,我們會開始注意到思想之間的空隙,在這裡我們可以單純地覺知,而不需要添加或分析任何事物。

感知的六扇門:超越心智的敘事

佛陀的一項教義,Olendzki 提到,我們可以通過六種模式或「門戶」來體驗意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思想。然而,我們往往讓思維心智占據主導地位,幾乎忽略了豐富的感官體驗。你上次在毫無分心的情況下真正品嚐食物是什麼時候?或者在不做任何標籤或解釋的情況下完全傾聽一隻鳥的鳴叫?

練習對身體或感官的正念可以打破心智對思維的痴迷,讓我們通過其他五扇門直接體驗這個世界。例如,在散步時,與其讓思維自動駕駛,不如完全專注於每一步的感覺或皮膚上風的觸感。這樣做不僅能使心靈平靜,還能打開一個生動的感官世界,這些世界經常被心靈的喋喋不休所掩蓋。

簡單及其激進的含義

隨著我們深入覺知練習,我們可能會發現一種深刻的簡單。在這種狀態下,思想和感官體驗自然而然地流動,不受心智的習慣性抓取和厭惡所裝飾。在這種簡單中,沒有所有權或自我認同感。呼吸只是一種呼吸。聲音只是一種聲音。甚至「我在覺知」這一思想也失去了其束縛,揭示了覺知本身作為一種自由漂浮的、無個人化的事件。

Olendzki 建議不要讓這種體驗變得過於神秘。這並不是某種超然的狀態或宇宙真理;這只是當我們剝離心靈的繁衍後剩下的東西。這種簡單本質上是脆弱的,取決於無數條件,並可能隨時受到干擾。但這正是它成為一種禮物的原因。

在一個推崇複雜與忙碌的文化中,擁抱簡單幾乎顯得激進。然而,通過回歸這種不加修飾的覺知——讓我們允許自己如實體驗每個當下,擺脫我們故事和判斷的重擔——我們可以重新連接到一種內心的平靜與清晰,這是作為人類的核心。

那麼,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這份覺知的禮物呢?我們不需要複雜的儀式或繁瑣的技巧。相反,從注意思想之間的空隙開始,留意忙碌一天中的靜止時刻。練習與你的呼吸、身體的感覺或一輛車經過的聲音完全同在。記住,這種覺知的美妙之處在於它的簡單。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