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好奇心:減法思維、微介入,讓提問改變每一天與關係品質。

重建好奇心:減法思維、微介入,讓提問改變每一天與關係品質。

以下是關於好奇心的新研究,以及一些實用策略。

重點

  • 好奇心不會隨年齡消失;它會改變形式,從外顯轉為向內壓縮。

  • 一個恰到好處的提問能刺破「假緊急」的暴政,迫使更深思的回應。

  • 好奇心在與謙遜與視角的循環中茁壯,避免淪為審問或自我抹除。

  • 微介入如起草具風險的提問或在晚餐禁查證,都能重建好奇心。

車上對話腳本

女兒打完她第一場排球比賽後爬上車,她的馬尾散了開來。我立刻開始逐一回放:她俐落的發球,她快速的救球,她的強度。

她打斷我:「爸,可以不要嗎?」

我本可以悶悶不樂、抽離,或講出典型的受傷父母獨白:「好啊,我下次不來了。」但我改變了做法。

「好。給我一份腳本。你希望我在比賽後說些什麼,才不會讓你覺得被逼到角落?」

她把台詞告訴我。我把它們記了下來。

這就是有牙齒的好奇心。它不是睜大眼睛的驚奇。它是吞下自尊,要求重新校準,並借用別人的語句把你的角色演得更好。一個問題(再一次)把防衛轉化為下一次的共享工具。

孩子、大人與被壓縮的火山

我們熱愛那個神話:孩子充滿好奇,而大人失去了它。研究並非如此。好奇心其實在進入中年時上升,之後才緩緩回落。

或許我們不重視這項發現,是因為它不夠吸睛?或許它賣不了那麼多好奇心自助書?或也許因為做這些研究的科學家不開記者會,他們把發現發表在頂尖期刊,並希望工作能觸及大眾。好吧,我在這裡,確保真正的科學能得到與那些沒有科學背景的「內容影響者」同等的關注。

我來說我為何信任這項研究。這是一項為期七年的縱貫性檢驗,對象是7,353名年齡介於16到95歲的成人。(來源)。當有人說大人比孩子更缺乏好奇心。把能質疑這個深受喜愛、卻錯誤敘事的數據給他們。同時,別忘了也把另一項涵蓋1,098,748名兒童與成人、得出相同結論的研究一併傳給他們。

憑我多年研究好奇心的經驗,我相信差異在於形式。孩子傾向把好奇外顯。他們的問題像五彩紙炮一樣四散。「為什麼我的內褲會刺刺的?我是不是要死了?」

成人把好奇壓縮。問題並不會消失。它們在表面底下翻攪,像岩漿一樣堆疊。不發言的小組成員看似沒有投入。讓我提供對安靜的另一種解釋:有時他們其實著迷。你對面那個人不是走神;他們正在腦中跑模型,等待噴發。

別把壓縮誤當成缺席。火山是活的。你只是還看不見熔岩。太常見的是,我們以為必須口頭表達好奇,卻忽略了內在圍繞著探究、興味與驚奇的嘈雜自語。

假緊急的暴政

我們被教導要動作快:回覆、修補、決定。緊急感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可或缺。

事實是:幾乎沒有什麼需要立即回應。外科醫生,要。遭受火線的士兵,要。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危機只是該不該換字型。

好奇心是叛逆的。它會放慢節奏。它會向「假緊急」的機器丟出一把扳手。

一個出其不意的問題能刺破共識堆砌,重置房間裡的思路。效率迷討厭這點。他們把速度與有效混為一談。但好奇心提醒我們:快速打勾不等於前進。這也是我正努力擁抱「減法優於加法」的口訣以改善生活品質的原因。

後設強項

好奇心不是單打獨鬥。它與換位思考與謙遜形成循環。

提出真誠的問題,你就向另一個角度敞開。

接受那個角度,你便承認了自己的界限。

承認自己的界限,你就預備了更多問題。

當這個循環斷裂,家庭、團隊,甚至國家都會腐爛。沒有謙遜的好奇會變成審問。沒有視角的謙遜會酸敗為自我抹除。沒有好奇的視角會淪為被動點頭。力量存在於那個迴路之中。

好奇心的誘發練習

把以下當作微幅調整你性格的邀請:

  • 衝突過後說:「哪些話會更好?給我一份更好的腳本。」只用一次。

  • 晚餐禁止查證。把問題記錄下來。24小時後再回頭。

  • 為同事起草一個可能令人難為情、卻能深化信任的問題。去問。我問一位共同作者的是:「我們能從 Parade Magazine 學到什麼,用來設計我們正在撰寫的文章與書籍章節中更好的標題?」

  • 今天取消一項義務。用這段空檔追隨一個沒有明顯答案的問題。

每個練習都是微介入,讓你在生活裡運用好奇。每一次都是投給心智密度、而非薄薄脫口而出的選票。

終局

豐富的人生需要多樣性、新奇與意義。好奇心能帶來這三者。

一個好問題能扭轉你一天的走向。去問吧。

這也是我告訴女兒們的:只要有有趣的機會,就說是。去午夜的甜甜圈攤。開啟那段奇異的對話。挑那本特別的書。「有趣」是一個被低估的羅盤。

當你想封殺問題、匆忙給答案、或扮演專家時,按下暫停。側一側頭。邀請追索。

選擇有趣。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