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自己的人生?文化緊密性削弱自我清晰與自主行動能力下降

迷失在自己的人生?文化緊密性削弱自我清晰與自主行動能力下降

文化緊密性可能威脅清晰的自我概念。

重點

  • 感知環境為文化緊密的人,更可能具有較低的自我概念清晰度。

  • 自我概念清晰度低會妨礙人們自主行動。

  • 提升自我概念清晰度的解方,包括鼓勵個人的自我探索與自我反思。

想像你有一個永遠指向真北的內在羅盤。這就是自我概念清晰度的感覺。它代表你的自我感受是否被清楚定義、穩定且一致(Campbell 等,1996)。為什麼這很重要?當人們有清楚的自我感受時,他們往往對自己的信念、價值與目標更有自信,也更可能擁有較高的自尊與更好的社會關係。相反地,低自我概念清晰度常與身分混淆、焦慮甚至憂鬱相關(Parise 等,2019;Van Dijk 等,2014;Weber 等,2023)。

同時,我們都會經驗到社會期待的無形拉扯,但在某些社會中,這種壓力被大幅放大。這種現象稱為文化緊密性——那些未明言卻支配群體如何嚴格遵循自身規範的不成文準則。學術上,文化緊密性指的是強勢的社會規範,且違反這些規範會導致嚴厲處罰(Gelfand 等,2006,2011)。這些社會看似穩定而安全,但近期研究指出,它們對個人福祉可能隱含代價。

我們最近的研究(由 Xijing Wang 與 Qinzi Li Mo(香港城市大學)領導,並與 Hao Chen(南開大學)合作),發表於《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調查了文化緊密性對自我概念清晰度的影響。

研究發現,感知自身環境為文化緊密的個體,會回報顯著較低的自我概念清晰度。值得注意的是,這項關聯在不同性別以及不同文化(美國與中國)之間皆一致。這可能是因為緊密文化的限制性,幾乎不留探索不同身分與經驗的空間。缺乏自我探索與自我反思的空間,會阻礙清楚且一致的自我概念發展。

但文化緊密性的影響不只於自我概念清晰度。我們的研究也指出了一項關鍵後果:自主性受損。自主性——基於自身價值與欲望做出選擇的能力——對心理福祉至關重要。然而,自我概念清晰度降低會讓人更難以自主行動。當我們不夠清楚自己是誰時,決策更可能受外在力量影響,而非出自個人偏好。

為何重要,我們能做什麼?

在許多緊密文化中,特別是橫跨東亞的情境,人生有時彷彿在遵循一份被細緻寫好的劇本。例如,高成就學生與事業有成的專業者這些角色被高度強調,往往掩蓋了個人熱情與那種雜亂卻重要的自我探索功課。這些期望的巨大壓力,會讓人感到被外力設計的人生所困,難以釐清撇開外界後的自己是誰。這份研究顯示,文化緊密性不只規範行為——它也可能模糊自我知覺,使我們更難形成清楚的身分感並做出真正獨立的選擇。

解方可以是雙軌處方。就個人層面而言,解毒方式是有意識地劃出自我反思的空間。當你被期望壓得喘不過氣時,正念、書寫或治療並非奢侈——而是必要工具。它們幫助你重新連回內在羅盤,讓你更容易基於真實價值而非外在壓力做決定。就社會層面而言,目標是推動更健康的平衡:打造讚許個人表達的環境,允許人們在不必過度擔憂嚴苛評判之下探索不同道路。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