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父親在告訴我奶奶去世後,仍然說「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關鍵要點
-
悲傷與喜悅可以共存——你不需要在哀悼與生活之間做出選擇。
-
創傷後成長的研究顯示,失落能夠加深人生的意義並培養心理韌性。
-
正念研究指出,日常生活習慣可以幫助我們處理悲傷。
悲傷與生活的並存
上週,我父親打電話給我,告訴我奶奶已在98歲高齡時平靜離世。她是我最後一位仍在世的祖父母。我父親的語氣穩定、理性,直截了當。他簡單地告訴我這個消息,我們交談了一會兒,然後當我們準備結束通話時,他說:
「好吧……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我愣了一下,手機還拿在手中,震驚不已。什麼?
「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這句話聽起來格格不入,像是他在話說到一半時突然換了劇本。我們才剛談論完他的母親——我的奶奶——去世的事,怎麼就突然輕描淡寫地轉向「祝你有美好的一天」?這種情緒轉折讓人措手不及。
但在最初的震驚過後,我逐漸理解了他的意思。他並不是要忽略悲傷,也不是要我假裝一切都沒事。他只是在承認一個事實:生活仍然繼續。 即使在最艱難的日子裡,我們依然會起身,依然要前行。
悲傷的雙重性
悲傷從來不是單一的情緒。它不會沿著直線發展,也沒有明確可預測的腳本。心理學家經常提到「悲傷的雙重歷程模型」(Dual Process Model of Grief,Stroebe & Schut,1999),該理論解釋了人們會在面對失落與繼續日常生活之間來回擺盪。
在某個時刻,你可能會被悲傷淹沒;但在下一秒,你又會寫下採買清單。一瞬間,你感受到失落的重量;下一刻,你又會因為回憶起逝去親人的趣事而笑出聲來。這不是對逝者的不忠,而是我們應對這種難以承受的現實的方式。
所以,當我父親說「祝你有美好的一天」時,也許這並不是不合時宜的話語,而是一種對這種雙重性的承認:是的,她已經離開了。但同時,你還有一天的時間要去度過。
允許自己哀悼,也允許自己活下去
我們的文化對悲傷有一種奇怪的態度。我們傾向於將其視為一個需要暫停生活去完成的「情感任務」,完成後才能「回歸正常」。但事實上,悲傷並不是一個能夠結束的過程,而是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這就是為什麼「持續聯結理論」(Continuing Bonds Theory,Klass, Silverman & Nickman,1996)指出,與已逝親人維持連結——而不只是「向前邁進」——是哀悼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我們不會因為他們離開就將他們遺忘,我們會以新的方式攜帶他們的記憶。
這也是為什麼「祝你有美好的一天」對我來說產生了不一樣的意義。這不是讓我忘記,而是一種邀請——邀請我繼續生活。
如何在悲傷與生活之間找到平衡
1. 讓日常時刻成為療癒的儀式
有人離世後,日常生活的繼續往往令人難以接受。你仍然需要煮飯、回覆郵件、倒垃圾。世界並未因你的悲傷而停下腳步,這感覺甚至有些冒犯。
但如果這些日常時刻不是在分散我們的悲傷,而是成為悲傷的一部分呢?
正念與悲傷的研究(Kabat-Zinn,1990)顯示,專注於日常活動能夠幫助我們處理情緒,而非逃避它。沖一杯咖啡、散步、甚至洗碗,都可以成為小小的儀式,幫助我們感受而不是壓抑悲傷。
試試看: 放慢你的日常節奏,注意這些小事。讓它們穩定你的內心。倒咖啡時,想起你的親人。深吸一口氣,允許自己存在於當下,而不急於「解決」悲傷。
2. 讓他們的存在延續
失去親人後,我們常有一種恐懼:我會忘記他們嗎? 他們的聲音、習慣,那些使他們成為他們的細節,是否會隨著時間淡去?
「持續聯結理論」指出,我們不需要斬斷與逝者的聯繫,而是可以用新的方式與他們共存。
或許是延續一個他們曾喜愛的傳統,或許是時不時使用他們的口頭禪,或是做一道他們最愛的菜肴。甚至,只是談論他們——不僅僅是「過去的某人」,而是「依然存在於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試試看: 找一個小方法,讓他們的存在在你的生活中延續。不需要是大事,只要是一種讓你感覺舒適的方式即可。
3. 允許自己在悲傷中擁有「美好的一天」
最奇特的悲傷體驗之一,是發現自己依然能夠笑、能夠快樂,甚至能夠擁有美好的一天。但有時,這會讓人感到內疚。
你可能會想:「我應該更難過嗎?」「我是不是太輕忽這場失去?」
但事實是:感受快樂並不代表你愛他們不夠深。 微笑並不意味著你已經「放下」了。
創傷後成長的研究(Tedeschi & Calhoun,2004)顯示,許多人在經歷喪親之後,會對生命產生更深的珍惜。並不是因為悲傷消失了,而是因為失去提醒了我們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結語:悲傷與美好日子可以並存
如果你正在經歷失去,請記住:你不需要在哀悼與生活之間做選擇。 你可以同時擁有兩者。
即使是最艱難的日子,你依然可以擁有美好的一天——不是因為你在逃避痛苦,而是因為你在攜帶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