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動機心理學研究顯示通往真實性的途徑。
重點
成年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義務,但也提供了通過工作和家庭成長的機會。
一項新研究使用自我決定理論來理解儘管面臨挑戰,人們仍能保持動力的原因。
通過保持真實的動機,我們可以管理看似不可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大多數成年人的日常生活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喜悅和壓力的混合體。有時候,一切都完美契合,快樂的感覺湧入,但隨後可能很快一切都崩塌下來。什麼決定了快樂和痛苦之間的差異?往往可能是一些看似偶然的事情,比如低頭看一下你的日曆。就在你以為有幾個小時可以做一些你非常享受的工作時,你被提醒必須休息一下,帶家人去看牙醫。
成人日常生活中的高低起伏往往由外部因素調節,這些因素不符合你的願望和欲望。當然,工作並不總是能帶來極大的愉悅,但有時可以。家庭生活同樣也有美好時刻,但通常不包括花時間在一個不愉快但必要的任務上。既然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你能做什麼來平衡這些起伏呢?
自我決定理論與工作-家庭難題
研究成人如何平衡競爭角色的學者分為兩派。不可避免的衝突派認為,不論你投入工作多少資源,情感和其他方面,最終都會耗盡你投入家庭或其他非工作活動的精力。豐富派則提出相反的觀點,認為工作和家庭的承諾相互影響,從而彼此受益。例如,你在工作中學會組織時間,這使你在家裡成為一個更好的“項目經理”。
到目前為止,關於這一實證問題的證據集中於角色,而不是驅動行為的內在機制。根據Virginia Tech的Marla White及其同事(2024)的說法,這是一個錯誤。研究團隊表示:“動機理論在工作-家庭文獻中是一個未充分利用的視角。”如果人們的行為與他們的價值觀一致,他們可以忍受相當程度的不適、麻煩甚至壓力。在這些“真實性”的時刻,人們的行為是真實的,因此最有可能感受到幸福感。
使用廣泛接受的動機理論——自我決定理論(SDT),White等人提出,當你同時滿足了能力(做好工作)、自主(感覺自己控制行為)和關聯(與他人親密)這些基本需求時,就會出現真實性。在這個神奇的時刻,你將“被激勵以內在導向的方式投入時間、精力和注意力”。工作可能很艱難,家庭生活可能很艱難,但如果你重視這兩者,你就能夠忽略那些偶爾的牙醫預約或其他妨礙你工作流的事情。
將自我決定理論付諸實證檢驗
你可能會認為,將這一理論應用於日常生活的緊急情況似乎過於理想化。理論化真實性固然很好,但這個想法是否有其有效性?
該研究的樣本包括220名在線參與者,他們每週工作至少36小時,並在三個月內完成了兩組問卷。這使研究團隊能夠研究動機對生活滿意度的滯後效應,而不僅僅依賴相關數據。該研究的預測模型相當簡單。在一條路徑中,SDT動機在工作中用於預測工作滿意度,這在第二波測試中用於預測生活滿意度。類似的路徑追蹤了SDT家庭動機,直到同樣的生活滿意度結果。
該研究中使用的測量方法讓你有機會在自己身上練習,看看你的得分(使用1到5的評分):
工作項目:
-
自主:我在工作中可以自由表達我的想法和意見。
-
關聯:工作中的人關心我。
-
能力:大多數日子,我感到工作有所成就。
家庭項目:
-
自主:當我和家人在一起時,我對發生的事情有發言權。
-
關聯:當我和家人在一起時,我感到被愛和關心。
-
能力:當我和家人在一起時,我感到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要測試你的真實性,回答這些項目:
-
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與我的價值觀一致。
-
我給家庭/個人生活的關注符合我生活優先事項的期望。
研究結果更支持SDT在工作領域的預測。在工作場所,動機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聯幾乎完全得到了數據的支持。那些滿足SDT需求的工作者確實感覺更真實,進而對工作和生活更滿意。
需求滿足雖然與自主動機(感到掌控感)有更強的關聯,但這並不預示生活滿意度。然而,家庭真實性和對家庭的滿意度確實預測了整體的生活滿意度。回到牙科約診的例子,你可能覺得自己沒有選擇,但你仍然可以感到“真實”,因為你正在為你愛的人做一些事情。
在工作與家庭平衡中找到真實性
將你在工作中的動機與在家庭/個人生活中的動機區分開來,可以提供重要的見解,幫助你獲得使生活有意義的真實感。儘管你可能覺得自己的日子是由他人安排的,但作者們建議他們的研究結果很重要,因為這認識到“人類並不是環境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在其中做出行為選擇。”
同樣重要的是要承認自主動機在家庭生活中的限制。作者指出,當工作需求過於繁重時,你的真實感會受到挫敗。在那些時刻,你可以提醒自己大局,或許可以專注於與家人互動的質量而不是時間。
總結來說,即使在成年人需求堆積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在生活中找到滿足感。確定什麼能讓你感到真實,將給予你面對那些看似無法克服的需求時繼續前行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