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養:面對失控情緒,「抽離」最關鍵。

科學教養:面對失控情緒,「抽離」最關鍵。

面對孩子的脾氣爆發是否該立刻介入?科學研究給了不同建議

重點摘要

  • 溫柔教養強調親子間的情感連結,但批評者認為它缺乏必要的規範與限制。

  • 許多溫柔教養的倡導者呼籲在孩子崩潰時「介入(lean in)」,但這與研究結論並不相符。

  • 多項實證研究指出,「抽離(lean out)」或暫時撤回注意力,往往更能有效減少孩子的失控行為。

「溫柔教養」由 Sarah Ockwell-Smith 在 2015 年提出,強調親子之間的深度情感連結,同時減少使用懲罰來矯正孩子的不當行為。這與廣受研究支持的「權威型教養」(authoritative parenting)十分接近,後者強調在溫暖關愛之餘,也要為孩子設立明確的界線。

然而,溫柔教養(尤其是被普及化後的版本)常被批評是「縱容孩子」。社群媒體上也不乏各種對付孩子「情緒失控(dysregulation)」的建議,但有些說法既缺乏科學根據,也與處理高度對立或易爆炸孩子的實證療法背道而馳。

「共調節」(co-regulation):做對的部分,與面臨的限制

近期在網路上備受推崇的概念之一是「共調節」,強調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失控時,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我個人非常認同溫柔教養的這項核心想法。面對高度對立的孩子時,若家長也跟著被逼到爆發邊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研究顯示家長的憤怒只會讓孩子情緒更易高漲。

因此,在家長感到被挑戰時,仍能保持冷靜、中立的態度確實能大大降低衝突升級的可能性。

溫柔教養的問題:什麼時候不該「介入(lean in)」

溫柔教養的盲點在於,很多擁護者建議,在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要「介入(lean in)」:持續與孩子對話、安撫並試圖引導孩子冷靜(例如「試試看深呼吸」)。若孩子的情緒並非針對父母,而是單純受到外在事件刺激,這種方式或許無傷大雅。然而,當孩子的怒氣直指父母時,持續介入不僅可能無效,還可能火上加油。

脾氣爆發時,孩子通常會對父母大吼大叫、用言語攻擊或責備。此時若父母試圖「介入」,孩子可能持續停留在過度亢奮的情緒中,無法進入自我安撫的狀態,並且更依賴父母介入來「共調節」。

另一方面,多項有關對立行為與易爆炸孩子的實證研究(如親職管理訓練、親子互動療法,以及 Incredible Years 計畫)都傾向建議父母在孩子嚴重失控時,採取適度的「抽離(lean out)」。

另一條路:策略性「抽離(lean out)」

當孩子的情緒已激烈到不再能被安撫或教導時,父母就該「抽離(lean out)」,也就是先暫停互動。因為在此狀態下,任何對話都可能變成新的「引爆點」,激發更多對立。我將這種反應稱為「反彈效應」(pinging),孩子會一一駁斥或攻擊父母的每句話(例如「那招沒用!」「你又不懂我!」)。

抽離前,父母可以先冷靜地告知:「我沒法在你大吼大叫時和你溝通,等你冷靜下來,我就能好好和你談。」接著轉身離開,讓孩子有一段時間自我調整,通常需要一小時或更長。長期觀察下來,孩子就會慢慢意識到:若想再次與父母正常互動,就得先讓自己恢復平靜。

對某些父母而言,這可能違背照顧者本能,因為他們習慣在第一時間想辦法「解決」孩子的情緒。不過,研究顯示,抽離通常更能有效幫助孩子逐漸學會自我安撫與情緒管理。

抽離並非「放任」或「懲罰」

需特別說明的是,抽離(lean out)並不代表拋下孩子不管,或置之不理。父母仍須保持警覺,確保安全,例如在旁邊的房間留意狀況,一旦孩子恢復平靜,便應以溫暖友善的態度再次接觸。

若孩子脾氣爆發拖得太久,或導致打破東西,也應配合合理的後果。例如,當天若有嚴重脾氣爆發,就不能享有電子產品;必須等到一整天情緒穩定,才重新取得使用權。這樣做不僅是規範,也給予孩子明確的期待。

教導情緒調節的最佳時機:事後而非事中

抽離戰略最大的好處,在於它提供孩子學習「自我」調節的機會。他們自然想得到父母的關注,於是會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只有在風暴過後,父母才真正能教孩子如何處理並調節情緒。脾氣爆發時的大腦狀態並不利於學習,往往只會越吵越激動;但在孩子恢復平靜後,可以透過討論或練習來建立更好的情緒管理技巧。(例如:「下次再碰到讓你超級生氣的情況時,你可以試著⋯⋯」)

結論:溫柔教養也需靈活運用

溫暖、善良與深層情感連結是培養富有同理心、能夠健康表達情緒的孩子的重要基礎。這正是溫柔教養所倡導的。然而,當孩子情緒失控、怒火攻向家長時,一昧的「介入(lean in)」往往適得其反。

若你想降低孩子耍脾氣的頻率或減少爆發時間,不妨試試「抽離(lean out)」。儘管網路聲量可能告訴你要持續在孩子身邊安撫,但實證研究一再證明,暫時撤回注意力、待孩子恢復冷靜後再進行溝通,效果往往更佳。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