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自傳性記憶有多準確?童年失憶、虛假記憶與回憶高峰真相

你的自傳性記憶有多準確?童年失憶、虛假記憶與回憶高峰真相

一篇近期論文顯示你對過去的記憶如何讓你誤入歧途。

要點

  • 童年記憶的命運為何?它們會永久留存在你的大腦中,抑或會被壓抑?

  • 一篇近期論文探討童年失憶概念的起源,並提出為何有那麼多事情被遺忘。

  • 無論過去的記憶是真是假,它們對你而言的重要性都能幫助你洞察自我身分。

當你回想自己的早年生活,可能會有幾段記憶特別鮮明:你的畢業舞會(雖然可能不是典禮本身)、你第一次約會對象的名字、以及你在高中最喜歡的老師。這些是你多年來精心培育的記憶,幫助你把人生縫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

但你能多確定這些記憶是準確的?想像這個假設情境:你在老社區取網購時,偶然遇見那位多年未見的高中老師。她回想起你和她的大女兒一起參加當地淨街日並獲得傑出服務獎的那次。你困惑地完全想不起來,於是說遺憾的是她肯定把你和別人搞混了。老師看來同樣困惑,但也承認或許有可能。你很高興能重新聯繫,並互相交換了電話號碼。

隔天,老師把當天她拍的照片傳給你,照片裡清楚地出現你和你的朋友。怎麼可能你把整件事全然從對過去的回想中屏蔽掉了呢?

自傳性記憶的變幻莫測

當你讀到這個例子時,不論是否適用於你,你可能開始問自己:你究竟記得早年生活的多少,以及為何有些事件之所以會在你心中突出,只因它們被拍成了照片。倫敦大學的 Mark Howe 在一篇近期論文中探討了早年記憶命運的相關問題。人們一旦進入成年,鮮少還記得童年時期的許多事情。但那些記憶是被壓抑了,還是從未形成?而且,不論它們為何消失,留下來的那些又有多準確?

Howe 回溯到如 Aristotle 與 Plato 等古代哲人,以及20世紀初的心理學家 Thorndike,他們主張所有經驗都「永久刻寫」在你的大腦中。他認為這些主張「沒有科學事實的支持」:缺乏可使記憶鞏固成為可能的神經基質,於是出現所謂的「幼年期失憶」。

讓這些早年自傳性記憶變得有趣的是:當孩子發展出自我意識、記憶開始可被提取時,會出現一個轉換。自此之後,對經驗的記憶開始變成對「我的」經驗的記憶。接著,在神經生物學上會迅速改變,語言能力也然。即便如此,敘事性記憶仍可能是搖晃不穩的命題。

那些早期記憶究竟是什麼樣貌?

僅僅是語言能力,並不足以解釋為何早期記憶會得以存續。先前研究者測試後的結論是:童年記憶所剩的只是片段。它們主要透過無意識的聯想形塑你的成人行為,但也可能把你帶往虛假記憶之地。

早期記憶也會被修剪,以為「對有機體當前環境中運作更為相關的表徵」騰出空間。換言之,你只會記住你需要記住的,而不是那些來去匆匆的瑣碎細節。

在結束對早年記憶的探索時,Howe 清楚表示他不採信一種解釋——也就是我們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可能「在心理上過於壓倒性」且會形塑我們人格的記憶,而壓抑了早年生活。早期的大腦發展、以新經驗重寫,以及語言能力的不足,三者的結合就足以解釋為何我們的早年記憶如此脆弱。

接著是「回憶高峰」

如果幼年事件消散在你的神經網絡之中,或一開始就並未很好地形成,那麼當你的大腦已能保留經驗之後所形成的那些記憶又如何呢?

所謂「回憶高峰」描述的是:當你進入中年與晚年時,來自青少年到30歲出頭期間的記憶大量堆疊(Rubin,2000)。在一項較新的對「替代性」記憶(由家人或朋友共享的記憶)的研究中,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的 Çağlayan Özdemir 與同事(2024)發現,這些記憶同樣呈現相同的高峰。更進一步地,UNH 樣本中的中年成人(平均47歲)在想像一位假設的70歲個體的潛在記憶時,也產生了回憶高峰。

所有這些都引發一個問題:那些看似晶瑩剔透的記憶是否真的準確。Özdemir 等人提出,文化規範會規定某些人生事件被期待發生的年齡,這會形塑你自以為是記憶、實則從未發生的內容。此外,因為人們會共同回憶,他們可能把彼此的回想打磨成一個精緻、卻可能不準確的故事。

事實仍舊是:不論是否準確,出現在高峰期的事件都可以從你的身分認同角度來理解——這些事件是你人生故事編年之核心;而當你隨時間回望它們,你也會在自己的人生故事演變之際加以修訂。

現在再想想那位被遺忘的老師的假設例子。雖然發生在形成回憶高峰的黃金時期,卻明顯缺少一些細節且有些地方出錯。這些罕見的時刻——你能把事實與被召回的虛構相互對照——同樣很有啟發性:你為何會忘記這個事件?而當你如今得知它確實發生時,你能對自己獲得什麼認識?也許你在高中時其實比自己以為的還要優秀。

總結來說,也許你的記憶是否準確並不那麼重要。多年來能留在你心中的,是你身分核心的一部分;而這份身分會隨時間變得更清晰、更能被理解。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