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把取悅當美德:Fawning為何讓你越努力越孤單關係

別再把取悅當美德:Fawning為何讓你越努力越孤單關係

一種源自童年的創傷反應,導致我們與家人、也與自我疏離。

重點

  • 討好是童年學來的創傷反應,會導致與家人以及與自我之間的安靜式疏離。

  • 討好者的關係往往是表演性的,而非真正的連結,因此常感到不被看見與不被聽見。

  • 取悅他人是一種學習而來的策略或有意識的選擇,討好則是求生機制。

在不穩定、虐待或混亂的家中成長,是導致疏離的風險因子之一。這類家庭中的愛是有條件的,真實性不被重視,孩子常常感到缺乏安全感。

為了在不可預測的環境中生存,孩子學會「讀空氣」。他們測量情緒溫度、揣摩不可預測家人的心情,並壓抑自身的渴望與真實自我,試圖相處融洽、維持平靜。

生活在這些困難家庭的孩子,難以看見自己、理解真正的自我。相反地,他們訓練自己隱藏不適、縮小需求、避免衝突並取悅他人。

在其著作《Fawning:為何取悅讓我們迷失,並如何找回自己》中,Ingrid Clayton 探討這種在童年形成的創傷反應如何在成人關係中滋生距離。討好是讓討好者在童年得以安全的適應,卻會在成年付出慘痛代價。「討好並非有意識的選擇,」她解釋道,「而是一種關係上的創傷反應。」

雖然討好看起來像取悅他人,Clayton 卻做出區別。她將討好重新定位為一種求生技能,而不是性格特質或品格缺陷。她說,取悅他人更偏向有意識的、策略性的交易行為,用來避免衝突、尋求認可、潤滑社交互動。「像『people pleaser(愛討好的人)』或『codependent(共依存)』之類的標籤,帶有隱含的評價,」她告訴英國心理學會(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彷彿當事人只是做了糟糕的選擇或缺乏界線。」

討好者也許因其行為被指責或羞辱,但她解釋,討好是對長期無力感的回應。神經系統被條件化去預期危險。其他如戰或逃或僵住的反應,對孩子而言可能帶來更大的傷害。

「當面對『讓自己安全』或『提升自尊』的兩難時,身體每一次都會選擇安全,」Clayton 說。「討好幫助我們在複雜的現實中生存下來。」

童年的過度警覺會變成第二天性。這種持續狀態會擾動關係,在成年後形成親密的屏障。

成人階段的討好

經常討好的人常被讚美、被貼上正面標籤,例如無私、可靠、適應力強。Clayton 說:「討好常以社會獎勵行為的樣貌出現:樂於助人、和善、具同理心、無私。」這些特質在多數文化中不只被喝采,還被積極灌輸,特別是對女性與被邊緣化群體。

Clayton 解釋,父權、種族主義、階級主義、身心障礙歧視與異性戀常規等文化系統,都在要求討好。「許多人——尤其是女性、有色人種、酷兒、神經多樣者——為了安全、被接納或保住工作,便學會如此行事。」

然而,討好未必看起來像創傷反應,因為自我抹除很難被辨認。「它看似當一個『好孩子』、『堅強的人』、『調停者』、或是『大家都能依靠的人』,」Clayton 解釋。「而慢性焦慮、身份喪失與身心痛苦等內在代價,往往不被看見。」

在個人生活中,例如,參加家庭聚會的討好者,可能交換客套、進行表層親密並履行被期待的角色;然而,他們的對話與行動更像表演,而非真正的連結。

討好者可能把自己無法連結歸咎為個人失敗。但 Clayton 說,這些創傷其實只是那些要求沉默的環境所帶來的副產品;長期自我審查與不停配合極其耗人心力,更糟的是,這些行為會慢慢侵蝕自我與個體性。由於感覺不被看見與聽見,討好者可能長期感到孤獨、自我懷疑與羞愧。

她的重點是,疏離可以是缺乏接觸,但也可能是在接觸或關係中存在距離與斷裂。討好會導致一種對家人、也對自己的安靜式疏離。

它的樣貌

Clayton 將以下行為視為討好:

  • 慢性取悅:為避免衝突而附和他人。

  • 過度道歉:特別是在你並未做錯任何事時。道歉可能是想要圓場或避免批評的嘗試。

  • 過度警覺、變形與語碼轉換:持續監測他人心情,並為迎合他人而改變語氣、肢體語言或表情。Clayton 指出,「語碼轉換」(在不同社會情境中改變說話方式、舉止與外表)是一種討好。

  • 強迫性照顧:對他人的安危負責,或為避免被拒而試圖調節他人的情緒。

  • 難以設下界線:難以表達需求與設定限制,害怕界線會被視為自私並引發衝突。

  • 當「修補者」或和事佬:解決問題、調停爭端,或過度同理,甚至抹除自我。

  • 表演式和善:過度附和、微笑、點頭、給予讚美以討人喜歡——即使你其實感到生氣或疏離。

可以怎麼做

Clayton 擁有超個人心理學碩士與臨床心理學博士,於洛杉磯設有臨床工作,服務成人、青少年與伴侶。她著有《Believing Me:走出自戀型虐待與複雜性創傷》與《Recovering Spirituality:在靈性修習中達致情緒清醒》。她在一個酗酒家庭中長大,其工作聚焦於成癮與創傷;她曾遭受母親第二任丈夫以創傷連結、煤氣燈效應與誘導操弄的情緒虐待。她花了數十年處理自己的酒精濫用並從討好的模式中復原。

Clayton 認為,對這種反射式反應沒有「完全康復」這件事。她說,奪回真實性是一種日常練習,需要正念。她建議以下步驟:

  • 辨識並命名討好反應:找出你迎合他人、讓自己噤聲的時刻。

  • 擁抱不適:真正的連結值得冒險。

  • 放下不切實際的模式與期待。

  • 練習界線:學會說不、表達偏好,以建立自我價值。

  • 尋求專業支持:在個別或團體治療中脆弱地練習,並建立自信。

「把討好從自己身上卸下,就是邀請自己回到派對,」Clayton 寫道,「……好讓我們終於能做自己。」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