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討好型人格:破解Fawning過度取悅行為毀關係陷阱

擺脫討好型人格:破解Fawning過度取悅行為毀關係陷阱

過度取悅他人會讓你困在不安循環——以下是打破習慣的方法。

位於舊金山的心理治療師 Meg Josephson 曾有一位個案,她說自己每次參加社交活動後都深信——卻沒有任何證據——所有人都討厭她。

這種模式 Josephson 在自己及其他個案身上都見過:當朋友的訊息以句點而非「友善」的驚嘆號結尾時,那股警鈴大作的不安就會湧現;鄰居沒有打招呼後,隨之而來的「不安全尾旋」立刻上演;一聽到老闆想和你談談,馬上就認定自己要被炒魷魚。

於是 Josephson 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影片說:「你沒事——他們並沒有暗地生你的氣。」

成千上萬的人留言表示有同樣的恐懼。(「我才發現自己折磨自己有多深」是典型回應。)

Josephson 說,這種揮之不去、覺得自己闖禍的感覺很常見,人們用來壓制它的策略有個名稱:fawning(討好)。

當我們察覺危險時,神經系統通常有三種反應:戰鬥(fight)、逃跑(flight)或僵住(freeze)。但包括 Josephson 在內的部分心理學家相信,fawning 是第四種壓力反應。此術語由加州柏克萊心理學家 Pete Walker 提出,他研究複雜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將 fawning 定義為童年因創傷而發展出的保護性反應——極端的取悅行為。

賓州大學 Perelman 醫學院臨床精神醫學助理教授 Nora Brier 指出,關於 fawning 的研究仍在萌芽階段。它被視為對人際暴力的反應、一種解離形式,以及避免衝突的屈從行為。不過 Brier 提醒,目前證據不足以將 fawning 視為與戰、逃、凍結並列的神經系統反應,但她補充說:「我很希望未來有更多研究關注 fawning。」

Josephson(執業五年,Instagram 追蹤者 33.7 萬)表示,fawn 者會急於對威脅者表現出助人且易於相處的樣子。她在一個充滿混亂的家庭長大,經常需要安撫性情多變的父親。

她說,fawning 有時確實能保護我們,不論是人身安全還是賴以維生的薪水。但若困於 fawn 反應,對威脅的警覺與情緒監控會過度啟動,蔓延到其實安全的場景中,「但我們的身體卻認為並不安全」。

Josephson 的新書《Are You Mad at Me? How to Stop Focusing on What Others Think and Start Living for You》旨在幫助那些覺得「只有別人沒事我才會好」的人。

我請 Josephson 說明書中的三大重點,協助人們停止討好衝動。

不要自動假設是自己做錯事

Josephson 說,你可以用以下問題來挑戰「他們在生我氣」的想法:我告訴自己的這個故事絕對正確嗎?對方的行為是反常,還是一向如此?對方看似疏離,是否另有原因,如工作壓力或剛分手?

例如,當朋友沒有回 Josephson 的訊息時,她有時會想:「天啊,是我說錯話嗎?」接著她會提醒自己,過去常收到「抱歉,我在開會」或「抱歉,我在心裡已回你」之類的回覆。

並非沒有人會真的生你氣。但暫停一下,提醒自己:焦慮的大腦曾經騙過你,這很有幫助。

從小處著手檢視討好行為

Josephson 說,習慣 fawn 的人會覺得設下界線、說「不」很可怕,所以要先從低風險情境開始。

留意自己使用其實不真心的討好語句,例如事情確實有困難卻說「沒問題」,或明明不同意還問「這對你可以嗎?」

假如有人為傷害你而道歉,你的本能可能是趕緊減輕對方罪惡感,說「沒事,真的完全沒關係」。Josephson 建議改說:「謝謝,我很高興我們談到這件事。」

若對方告訴你「我沒有生氣」,就相信對方的話。Josephson 說:「練習在不確定中感到自在,接受人們表面上的話,而不是第二次猜測他們暗地裡的感受。」

正如 Josephson 所寫:「如果某人在溝通中採被動攻擊,卻不直接說明,你無事可修補。你不該努力修煉心靈感應。」

讓誠實溝通成為目標

Josephson 說,當我們 fawn 時,「內心恐懼的一部分寧願選擇不誠實的和諧,也不要深層真實的連結」。然而,誠實且清晰的溝通是任何關係最重要的元素,它消除了讀空氣的必要。

和一位你感到安全的人練習更直接的表達,並告訴對方你正在嘗試,請對方協助。

例如,如果你要取消計畫,與其編造藉口只為了不讓對方不快,不如坦白。她說:「這項練習短期可能不舒服,但長遠來看能省下大量精力,並加強我們真正重視的關係。」

下次你想討好時,給自己一個真實度檢查:我說出口的是否真心?我是否為取悅他人而說違心之語?

Josephson 說:「讓別人快樂並不在你的掌控中。」她補充,真正能控制的是「你如何使用自己的時間、精力與注意力」。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