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會談錢最佳時機?專家揭三次約會前就該說開
Share
伴侶往往在初期刻意迴避收入或負債話題,但專家一致認為愈早談錢愈好。
四年前,剛自法學院畢業的 Blessing Akinsilo 對多年來的第一次正式約會感到興奮。她在洛杉磯的一家酒吧與配對對象喝酒,對話輕鬆。事情進展順利——直到他問她做什麼工作。
他們開始猜測彼此的薪資。他是一名懷抱夢想的演員,兼差打工;她從事娛樂法律工作。當她的約會對象假設她賺得比他多時,她笑著承認自己背負六位數的學生貸款。
他的臉驟然現驚訝表情。十分鐘後,兩人各付各的結帳,尷尬道別。她再也沒收到他的消息。
幾個月後,Akinsilo 與一名在交友 App「Hinge」上認識的男子訊息聊天,並開玩笑談到學生貸款。她以為對方應該能感同身受,於是告訴他自己的負債金額。但當他得知她的學貸是他的四倍時,訊息迅速中斷。
他們連一次約會都沒有。
「我真希望能回到過去告訴自己:『別提這些學生貸款和其他東西,』」現年 31 歲、仍在約會圈打滾的 Akinsilo 說。
世代以來,情侶在感情初期總是繞開金錢話題。無論是因為不自在、害怕被評價,或不知道何時以及如何開口,許多人避免談論收入、負債或消費方式。根據 2024 年 Bankrate 報告,美國人對談論政治或宗教比談論財務更感到自在。
這種遲疑也體現在流行文化中。在 6 月首映的浪漫喜劇電影《Materialists》中,編導 Celine Song 讓 Dakota Johnson 飾演的媒人 Lucy 刻意打探男性的財務狀況,無論是客戶還是情人。其中一位名叫 Harry、從事金融業的男性(Pedro Pascal 飾演),對 Lucy 詢問薪資感到錯愕,並拒絕透露確切數字。
近年情況已有改變。Northwestern Mutual 2023 年調查顯示,超過 70% 美國人認為應「在結婚或同居前很久」就談錢。許多理財專家亦認同愈早愈好。
疫情期間的就業不穩與大規模裁員,亦將金錢置於日常對話中心。紐約市財務治療師、《Feel-Good Finance》作者 Aja Evans 指出,經濟壓力使得許多人在感情初期——有時甚至第一次約會——就提早詢問財務狀況。
「對情侶來說,兩件事最容易成為分手導火線:孩子和金錢,」Evans 說。
第三次約會前
Lori Powell 與現任丈夫 Dave 的第一次約會毫不保留。她攤牌一切:離過婚、有兩個孩子、不愛流汗的戶外活動,高跟鞋勝過運動鞋。她還說自己零負債。
Dave Powell 則表示,他有三個女兒,經營非營利組織,且一半薪水付給前妻。然而直到關係變得嚴肅,他才透露自己有約 15,000 美元信用卡債務。
這讓 Lori 震驚,但並非分手理由。她說,在兩人於 1997 年結婚前,她出售位於佛州坦帕的一處房產獲得約 40,000 美元,用來清償債務,讓他們得以重新開始。
三十年後,他們依舊在一起,住在佛州 Lakeland,仍在工作。75 歲的 Dave 從事銷售,66 歲的 Lori 則經營她所謂的復古市集。夫妻年收入共 20 萬美元。他們將長久婚姻歸功於一開始就進行的艱難金錢對話。
「沒有祕密是幸福關係的要件,」Lori 說。「可以有隱私生活,但不能有秘密生活。」
媒人暨關係教練 Fern Connections 的 Daphney Poyser 表示,她同意 Powell 夫婦的看法。她建議在第三次約會前就詢問職涯目標、金錢與生活習慣,以免日後出現意外。
達成共識
同為 25 歲的 Alexandria Ang 與 Brandon Hill 在真正擁有收入後並未拖延談錢——他們大一開始交往,畢業後很快就找到工作。
兼職音樂老師、追尋音樂夢的 Hill 與社群媒體經理 Ang 知道,因為 Ang 收入較高,她初期須承擔更多費用。但當他們搬入明尼蘇達雙城的一房公寓後,Hill 對自己不是「供應者」而糾結。
「一畢業,現實像卡車撞上我們,」Ang 說。「我們驚呼:『天啊,再也不能靠宿舍和學校了。』」
一年多來,Ang 付房租,Hill 付雜貨與家用,但隨著傳統性別角色與現實衝突,緊張升高。
經過艱難對話後,Hill 轉職成健身房全職培訓主管,以分擔較大帳單,且兩人開始每週預算會議。
如今他們住在兩房聯排屋,並已訂婚。兩人相信,一旦交往關係排他,談錢就必須涵蓋什麼對雙方公平、舒適且可持續。
共享生活前先共享財務
Kooshan Dunn 與丈夫 Aaron Dunn 用了兩三年才開始談錢。當時兩人都在創意領域——Kooshan 做時裝造型,Aaron 在畫廊當助理——但 Kooshan 打算轉職並考慮離開布魯克林。
若想繼續關係,他知道在邁出下一步前,必須坦誠討論財務。
「那是分水嶺,」現年 30 出頭的 Kooshan 說。「我們總在工作,從一張發票撐到下一張。『這真是我們要的生活嗎?』」
一旦打破沉默,一切改變。Aaron 獲得企業法務工作,兩人搬到舊金山,後來定居洛杉磯;Aaron 成為智慧財產權律師,Kooshan 則進入科技業。
結婚近一年,他們透過聯名帳戶支付房貸與水電,並各自保留個人帳戶以應私人開銷,但雙方都能存取。夫妻相信,若當初沒進行那場艱難對話,今天的生活不復存在。
讀懂潛台詞
奢侈時尚品牌資深採購 Kiana Brooks對女友的薪資一無所知,她說這沒問題。
遠距交往近一年、飛遍紐約與洛杉磯的兩人表示,他們更在乎生活方式是否契合,而非薪水數字。
Brooks 熱愛旅行。為慶祝交往一年,她與女友 Nia Gaines 將重返他們正式確立關係的巴黎。兩人平分飯店費,各自購票,並輪流買單用餐。
她們認為,消費方式比任何試算表或銀行對帳單更能說明問題。Brooks 認為,人們應多了解對方的生活模式與日常習慣,而非僅問財務。
「我們常說,只要你不缺錢,遠距離就能走得下去,」Brooks 說。「如果她說『我去不了看你,』我不必聽她說負擔不起。我懂她的潛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