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存在的虛無感,如何找到意義?

深層存在的虛無感,如何找到意義?

從腦科學的角度探討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意義。

關鍵點

  • 拋棄對一致性的需求,學習在混亂中保持靜止,而非試圖解決它。

  • 將問題視為一種邀請,而不是追求的終點。

  • 抗拒將一切具體化的誘惑,擁抱抽象。

愛、工作與創造的存在感

我們所愛的人、追求的工作,以及創造者存在的蛛絲馬跡,都是賦予生命深刻意義的來源。然而,在這些賦予根基的力量之下,隱藏著一種安靜而持續的虛無感——這種空洞悄悄籠罩我們的生活。面對這種虛無感,就像凝視深淵,一種廣闊而無情的黑暗,帶著絕望的重量以及死亡的不可避免性。這樣的對峙可能讓人感到眩暈,被恐懼和不安抓住。我們該如何走過這個存在的十字路口?又能採取哪些步驟來與這種生活的困境和解?

面對這些壓倒性的問題,我們中的許多人選擇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慰藉。度假、慶祝、購物、家庭聚會、宗教和關係經常成為受歡迎的分心事物,為我們提供短暫的喘息。然而,這些分心雖然令人安慰,但可能延遲我們深入檢視人生的必要工作。唯有透過這種深度的自我檢視,我們才能找到一種更實質的能量——既輕鬆又充滿生命力,為未來的旅程提供燃料。

找到意義與身心健康的連結

找到生活意義的回報不僅限於情感和靈性層面。研究顯示,生活意義與身體健康有強烈的關聯。一個有意義的生活與較低的全因死亡率、更少的心血管疾病、較低的血壓、增強的免疫功能、減少抑鬱以及更好的疾病應對與恢復相關。

既然找到意義對生活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加深這種目的感,而不陷入對愛情和工作的表面陳腔濫調?

拒絕對一致性的需求

尋找意義的過程中,試圖讓世界變得有意義只能提供表面層次的理解。生活的本質往往無法達到一致性。我們的敘述與現實很少吻合,後者展現為一系列斷裂的事件和出人意料的驚喜,挑戰我們對理解的需求。

緊抓一致性不放,可能讓我們過度簡化存在的複雜性,忽略來自模糊性、矛盾性和不可預測性的豐富性。擁抱這種不確定性,能讓我們超越表面層次的理解,開放自己以更深刻、更真實的方式參與生活。

有趣的是,這與腦科學的研究結果相呼應:人類智慧與腦部熵(腦部進入多樣神經狀態的能力)密切相關。腦熵較高,特別是在前額葉皮層和顳葉區域,與更大的智力能力相關,因為它支持靈活思考和適應能力。同樣地,擁抱生活的「熵」——經歷的多樣性與不可預測性,能深化我們與世界的互動。就像神經多樣性預測複雜的認知表現一樣,我們對生活內在模糊性的開放,可以解鎖新的理解方式,超越表面,進入更具動態性與真實性的存在。

重新檢視問題的功能

傳統上,我們將問題視為通往滿意答案的途徑,認為「為什麼」或「如何」的背後藏著理解。我們提出這些問題,期待清晰、解決方案或慰藉。當答案與我們的信念一致或帶來某種結論感時,它們可能創造出一種滿足的假象。然而,這種滿足往往是虛假的,掩蓋了尚未解決的不確定性與複雜性。

事實上,答案可能限制我們的思維,將我們固定於某種視角,儘管令人安心,但限制了我們探索的能力。另一方面,問題的變革性潛力不在於其引出的答案,而在於它們讓我們保持好奇、參與並開放於新的可能性。當我們放棄對明確答案的需求時,問題成為成長的有力工具,邀請我們在不確定中駐足,以一種充滿驚奇的態度接近生活。

研究顯示,當我們收到部分或不充分的答案時,大腦會產生強化活動(如 P600 反應),以恢復一致性並理解模糊性。這揭示了大腦在面對不完整資訊時,內在驅動於處理並構建意義的能力。

透過將問題重新框定為邀請而非目的地,我們從追求終點轉向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問題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們打開的門,讓我們進入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更廣泛的思考方式。

擁抱抽象

找到生命的意義往往需要超越僵化的線性思維,擁抱模糊性,正如 Jean-Michel Basquiat 的藝術。他那混亂交錯的符號與碎片化的文字,抗拒字面上的詮釋,邀請觀者進行個人參與與更深層的反思。同樣地,生活的意義不來自整潔的答案,而是來自於面對矛盾與複雜性的掙扎。

抽象邀請我們以開放的心態生活,根據生活的複雜性本身進行互動,發現意義不是終點,而是一個不斷創造與重新詮釋的過程。你的大腦本來就適合抽象思考,充分利用這一特性。

結論

最終,面對深刻矛盾的存在感並找到意義,需要我們擁抱不確定性、質疑假設並接受抽象,將生活的不可預測性轉化為一個不斷探索與連結的過程。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