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目標:改善心理健康的三種方法

重新思考目標:改善心理健康的三種方法

改變目標思維的三種方法

重點

  • 學會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是有幫助的。

  • 與其哀嘆失望的結果,不如專注於「接下來要做什麼?」

  • 成功可以定義為我們朝著目標努力的程度。

未達期望可能會導致人們變得焦慮、沮喪、失去動力,或產生自我價值降低或無助的感覺。我的患者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 一名學生儘管努力學習,仍然考得不理想。學生因此認為自己不聰明,將來也不會有出息。

  • 一名運動員的球隊因其失誤而輸掉了冠軍賽。運動員因此感到沮喪,考慮放棄運動。

  • 一個人被朋友群體拒絕。那人認為原因是自己性格有嚴重問題,因為覺得無法改變自己而感到沮喪。

  • 戀愛關係中的一方感覺無法在性方面滿足對方,這導致他們反覆思考這段關係註定要失敗的想法。

  • 一位家長因孩子行為不佳而感到失望。家長認為孩子的問題與自己的教育不當有關,因而感到不快樂。

在每個案例中,負面的自我評價都會導致心理健康狀況變差。因此,強調避免這種有害的自我評價是很重要的。相反,有一些解決方案可以幫助人們避免或克服未達目標的失望。

佛陀的解決方案

佛陀(約公元前500年)教導說,所有痛苦的原因是欲望。在上述每個案例中,對特定結果的渴望:好的成績、冠軍、良好的關係或孩子的好行為。當未達到期望的結果時,這種思維過程導致了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避免這種痛苦的一種方法是學會放下欲望。在一個我們努力實現甚至超越自己和關心我們的人的期望的世界中,這可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平靜祈禱文

神學家-哲學家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教導我們這段祈禱文:「上帝賜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未達目標的學生或運動員,可能會把注意力從失望中轉移,問自己如何改變學術或運動準備,以便在未來的情況下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人們對依賴他人反應的結果可能影響甚微。因此,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誠實,並感覺自己行為得當,那麼有時候接受事情不如意的情況是理所當然的。

作家Max Ehrmann(1872-1945)在詩《Desiderata》中的一句話有助於接受失望的結果:「無論是否明確,宇宙無疑正在按照應有的方式展開。」換句話說,事件是按照應有的方式發生的。因此,一種有益的策略是接受而不是哀嘆所發生的事情,並把注意力轉向「接下來要做什麼?」

例如,在運動賽季結束後,我們可以期待下一個賽季。或者,如果失去了朋友,我們可以期待建立新的友誼。

從期望轉向過程

牧師Lynn H. Hough(1877-1971)說:「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目的地。」詩人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概念:「完成此刻,在旅途的每一步找到終點,過最多的美好時光,這是智慧。」

這兩個觀點的要旨是我們應該專注於生活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目標。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對特定結果的期望,期待並鼓勵自己在生活旅程中不斷進步。因此,

  • 學生可以專注於努力學習(這不一定意味著盡可能努力學習,而是有效地學習)。

  • 運動員可以專注於每週鍛煉、練習並努力提高。運動員還可以學會欣賞應對逆境是成為優秀運動員的必要部分。

  • 尋求友誼的人可以認識並欣賞應對拒絕是建立友誼過程的一部分。

  • 戀愛關係中的人可以專注於享受彼此的陪伴,而不是追求完全的性滿足。

  • 家長可以尋找更好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並給予他們適當的支持,理解成功是孩子自己的責任。

總結

有一個目標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找到前進的方向。然而,我們的成功不是由達成目標來定義的,而是由我們朝著目標努力的程度來定義的。

如果目標在某個時候改變了,這完全沒問題,只要我們在實現初始目標的過程中學習和成長。

一個證明達成目標並不能滿足生活目的的例子是,當目標一達成,大多數成功人士會立即設定另一個目標,幫助他們在生活旅程中繼續進步。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