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
我們每個人都內化了一些關於自己是誰以及應該是誰的故事。
這些故事背後通常隱藏著僵化的標準,缺乏對自我同情和彈性。
放下「應該成為的自己」是擁抱真正自我的一種勇氣培養。
我們都戴著面具
我們每個人都戴著不同的面具來隱藏真實的自己。比如,你是否曾經與不想對話的鄰居打過招呼?雖然不想微笑,但你還是微笑了。或許你問候了對方的近況,儘管你並不真的在意。你甚至保持目光接觸,點頭附和,雖然內心早已心不在焉。
這些面具有時會讓人感到不真實或「虛偽」,但它們對於我們作為社會動物的生活至關重要。這些是維繫人際關係和整個社群的粘合劑,在滿足自己需求與他人需求之間取得平衡。面具並非欺騙,而是選擇表達某種程度的善意與專注,即便當下並不願意。
然而,另一種更微妙的面具深深植根於我們的心理,它源自對自己應該如何行為、外貌甚至感受的期望。如果不加以控制,這些面具會帶來傷害與痛苦。
我們相信的自我故事
每個人都內化了一些關於自己是誰及應該是誰的故事。
這些故事可能來自文化期望,例如,什麼才是「成功」或「被接受」的生活。這些期望雖然很少明確表述,卻滲透在政策、學校、電影、藝術甚至行銷廣告中。例如,過去的廣告通常將「理想家庭」描述為白人、異性戀並居住在郊區。男孩被期望如James Bond般堅強沉著,而女孩則被教導要像Barbie般漂亮和友善。
社會期望也是一部分。我們在孩童時期無意識地接受了一些角色並延續至成年。例如,或許你一直是「負責任的那一位」,需要照顧兄弟姐妹;或許你是「班級小丑」,試圖以逗笑他人來贏得認可。這些角色塑造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影響我們的追求方式以及對成功或失敗的處理。
最後,還有個人期望,通常受到文化、社會壓力和個人歷史影響。它們可能表現為「我現在應該一切都搞定了」或「我必須永遠友善無私」。這些內化的要求讓我們感覺像是在與自己不斷鬥爭,永遠達不到某個可能根本不符合自己真正渴望的理想。
「應該」的壓力
「應該」這個詞看似無害,但若不加小心使用,可能成為沉重的負擔。因為它通常隱藏著僵化的標準,缺乏對自我同情或彈性。當你活在「應該」之中時,可能會:
-
忽視自身需求:持續優先考慮他人願望可能讓你與自己的渴望脫節。
-
害怕失敗:完美主義建立在「應該」的基礎上,製造出是否達標的焦慮。
-
感覺不真實:越試圖符合他人標準,就越遠離自己的真實自我。
「應該」的壓力可能表現在各種形式:壓力、倦怠、自尊心低落,或對生活持續的不滿足。而自我改善文化通常以「修復」這些缺陷為賣點,但事實是,你不需要修復,你需要解放。
愛自己的勇氣
放下「應該成為的自己」並不意味著放棄自律或拒絕成長,而是培養勇氣,擁抱真正的自己,包括所有的缺陷和特質。這意味著釋放來自社會、家庭和個人的「應該」束縛,為更真實、有價值的生活騰出空間。
以下是開始這一過程的方法:
-
察覺你的面具:觀察自己何時最容易感到需要扮演某種角色或隱藏某些部分。例如,你是否因害怕被視為脆弱而避免分享自己的掙扎?還是因害怕讓別人失望而答應每個請求,即便很不方便?透過寫日記記錄這些模式,有助於了解自己戴的面具及其原因。
-
練習自我同情:發現自己花了這麼多時間追求外界認可時,很容易感到挫折。但與其批評自己,不如以善意面對這些領悟。提醒自己,這些面具通常是為了滿足歸屬感、安全感或愛的人期待而形成的。一個有幫助的練習是像對待親密朋友一樣對待自己。你不會責備朋友的掙扎,而是給予支持與鼓勵。
-
明確自己的價值觀:期望通常來自外界,而價值觀則來自內心。花時間反思對你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而非「應該重要的是什麼」。你是否重視創意、善良、冒險或誠實?再次利用日記幫助你深入了解,這些價值觀會成為你的指南針,幫助你過上更有意義、真實的生活。
-
採取小而勇敢的步驟:活得真實並不意味著一夜之間拋棄所有面具,而是指採取小而有意的行動,與你的價值觀一致。例如,當你不同意朋友時敢於表達,儘管感到不舒服;或者允許自己無愧疚地休息,因為自我照顧是合理的需求。每一步都在強化這樣的信念:你有價值,不是因為你符合某些外在標準,而是因為你存在。
不完美的美好
當你放下「應該成為的自己」時,你會發現一件奇妙的事:你的不完美並不是缺點,而是你人性的一部分。盔甲上的裂縫是展現真實性的地方,能促進更深層次的聯繫和更大的自由感。
下次當你試圖成為自己認為的「應該是的樣子」時,停下來,深呼吸,記住:你已經足夠好。當你學會愛自己,包容自己的缺陷與不足,你將打開一扇生活的門,通往不求完美,而是追求完整的生活。這才是值得追求的人生。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