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多巴胺迷思:5大誤解與10事實
Share
腦科學揭開多巴胺熱潮背後真相。
關鍵要點
-
當前對多巴胺的迷戀可能與其在成癮中的角色有關。
-
多巴胺對數十種腦部與身體功能至關重要。
-
多巴胺是強化學習的關鍵:它控制大腦可塑性的發生窗口。
請認識當紅的腦內分子:4-(2-Aminoethyl)benzene-1,2-diol。自你出生以來便受惠於它。最近,你可能在頭條新聞中看到它的通俗名稱。
- 多巴胺擊盪與修復。
- 多巴胺禁食與排毒。
- 多巴胺迴圈。
- 多巴胺劫持。
- 多巴胺穿搭。
如同一位超越所有「兄弟神經傳導物質」的明星,多巴胺以其帶來幸福的承諾成為舞會之花。誰能想到,讓神經元彼此溝通的化學信使,竟能俘獲時代精神的想像?
從近距離觀察,多巴胺和我們集體想像的模樣截然不同。正如神經科學家 Talia Lerner——研究多巴胺回路如何塑造決策、情緒與人格——所言,它更複雜、細膩且影響深遠。
Lerner 認為,人們目前對多巴胺的著迷,或與其在成癮中的角色有關。面對無所不在的數位誘惑,大家開始將多巴胺與快感及其後果聯想在一起。
多巴胺究竟做什麼?
「多巴胺是一種控制學習與大腦可塑性窗口的分子,」Lerner 解釋。當多巴胺被釋放時,它像警報一樣:有值得注意或出乎意料的事情正在發生,也許值得學習。這個警報會讓同時活躍、以其他神經傳導物質溝通的突觸改變強度,以「學會」新資訊。
多巴胺對數十種腦部與身體功能至關重要。作為神經傳遞調節者的核心角色之一,就是協調其他神經回路的活動。
「我把多巴胺看作紅綠燈,指揮交通,告訴大家如何在道路上協調,」Lerner 提供了一個不那麼華麗、卻更準確的比喻。
以下由 Lerner 親自說明多巴胺的種種迷思。
5 大迷思關於多巴胺
迷思 #1:多巴胺等於快樂。
錯。雖然快樂事件常伴隨多巴胺釋放,但它最大的角色在於強化學習——幫助我們從預測結果的行為或線索中學習。快樂並非此學習過程的必要特徵。
迷思 #2:多一點多巴胺就多一點幸福。
錯。由於低多巴胺水平與憂鬱相關,人們或許推論提高多巴胺即可增進幸福。的確,多巴胺與動機有關,這可能與幸福相關。但追求獎勵的動機與獲得獎勵時的真正幸福不同。多巴胺關乎追求獎勵的動機,而不是那份幸福本身——而是去做可能帶來那種感受的事情的意願和驅動力。
迷思 #3:滑手機有快感,因為它產生多巴胺。
不盡然。多巴胺在不同腦區中扮演不同角色。當你刷動尋找下一則有趣貼文或下一個「讚」時,多巴胺幫助偵測「獎賞預測誤差」——那些出乎意料的好事可能發生的瞬間。社群媒體像老虎機,透過不確定性與驚喜啟動多巴胺系統。因為多巴胺會強化行為,你便想再次做同樣的事。你認為自己的刷動導致了意外獎賞,於是更想重複。
迷思 #4:「多巴胺排毒」有益。
事情更複雜。「多巴胺排毒」指暫時避免日常享樂,以重設大腦的獎賞敏感度、降低對即時滿足的依賴,最終幫助我們過得更幸福。某種程度上,它是管理「享樂適應」的策略:我們會逐漸習慣某些事物,失去新鮮感。若我每天都吃冰淇淋,少吃一天會比較不爽,而真正吃到時卻不那麼快樂;反之,偶爾才吃,會覺得特別。暫停日常享樂能幫助我們重新欣賞它們。迷思在於將一切歸咎於多巴胺——從神經科學角度看令人誤導。更準確的說法或許是「愉悅排毒」。此外,「多巴胺排毒」讓人以為我們要讓多巴胺消失,這毫無道理。
迷思 #5:我們可以駭入多巴胺系統。
對。透過理解多巴胺如何塑造學習與行為,我們可設計策略培養好習慣,或抑制壞習慣。例如老虎機本身並不有趣,只是重複拉桿。但透過恰到好處的不確定性、燈光與聲效,以及偶爾的中獎,老虎機被設計成讓你持續投入。類似地,建立新習慣時可加入驚喜與新奇元素以維持動機。即使做相同例行事,如每日散步,也要留意小驚喜:天氣、心情或聲音總有變化。正如希臘哲學家 Heraclitus 二千年前所言:「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兩次。」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參與自身經驗。
10 項關於多巴胺的事實
-
多巴胺非常古老。其作為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在演化中被保留,從線蟲到人類皆是如此。
-
與人腦整體規模相比,多巴胺神經元數量相對稀少(約 40 萬至 60 萬,總神經元約 860 億)。
-
多巴胺神經元是腦中最龐大且連結最多的細胞之一,主要位於中腦——腹側被蓋區與黑質。在大鼠中,單一多巴胺神經元可伸展 1 公尺長的軸突分支,形成 3 萬個突觸;在人類可達數十萬。
-
聆聽音樂可活化大腦多巴胺獎賞系統。期待與預期是我們從音樂中獲得快感的關鍵。
-
多巴胺傳遞障礙與多種心理、精神與神經疾病相關,包括憂鬱、帕金森氏症、ADHD 及物質使用疾患。
-
許多藥物透過改變多巴胺受體活性、合成或再吸收而發揮作用。
-
多巴胺很少單獨行動。多巴胺釋放時,其他神經傳導物質如麩胺酸與 GABA 也常被共同釋放,此概念被稱為多巴胺的「多語性」。
-
多巴胺傳遞速度多樣。快速傳遞在神經元爆發式放電時發生;神經元也會像時鐘般穩定放電(基底放電),維持基線水平,爆發則疊加在其上以回應重要或出乎意料的事件,Lerner 解釋。
-
多巴胺水平遵循晝夜節律——清醒時較高,睡眠時較低。
-
多巴胺的「量」與「時機」皆決定大腦可塑性與學習何時發生。Lerner 指出:「多巴胺是一種動態訊號,為大腦可塑性計時。」
多巴胺與美好人生
多巴胺無疑在美好人生中扮演核心角色,但或許並非僅如我們想像。「多巴胺本身不善也不惡,」Lerner 指出,「它訓練你做你正嘗試要做的事。」
假設你想讓日子充滿喜悅、意義、連結與目標;透過留意旅程中的小確幸與意外獎賞,多巴胺在你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全程支持,而不僅在抵達終點時閃耀。正是它讓畢生的學習與探索冒險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