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該做卻做不到:9大停滯原因與實用破解指南,一次看懂全梳理

明知該做卻做不到:9大停滯原因與實用破解指南,一次看懂全梳理

以下是不行動的9大主因。

重點

  • 許多人想在生活中做出改進,但不太確定如何開始。

  • 他們可能卡在凍結反應,或難以動員到「對的」支援。

  • 他們也可能與情緒或心理健康議題拉扯。

想改變卻無法貫徹,確實令人苦惱。以下,我將結合研究與我在臨床上與數千位個案工作的經驗,分享不行動的主要原因。繫好安全帶。

1. 你是否卡在凍結反應?

和戰或逃反應一樣,凍結反應是由自律神經系統調節、對(身體的、社會性的或其他)威脅的非自願反應。然而,其行為層面的效應截然不同。以下是辨識方式:

A) 戰或逃反應

這是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啟動,帶來恐懼或憤怒等感受,以及逃離或攻擊等行為反應。就像在你的神經系統上踩油門。

B) 凍結反應

相對地,較少為人知的副交感神經系統過度啟動,會導致凍結反應,猶如拉起緊急煞車。典型症狀包含說話困難,甚至難以移動——這種現象稱為「強直性不動(tonic immobility)」。若你正在經歷凍結反應,你不只是覺得被卡住——你真的動不了。

2. 你是否在動員支援?

大學畢業後,我搬到華盛頓特區,在華盛頓國家主教座堂旁租了房子。許多夜晚,我會搭電梯到屋頂,凝望那座由內而外散發光芒的優雅巨構——若沒有大量鷹架讓數百位熟練工人逐步向上,這座建築不可能完工。以同樣的方式,開展一項新嘗試時,尋求支援並不代表軟弱——而是現實。

3. 你是否在動員「對的」支援?

你不會拿鍋鏟去敲釘子,也不會用螺絲起子去打蛋。同理,當你需要傾聽時,別找一位鐵錚錚的「問題解決派」朋友。先辨認你需要的支援類型,再配對最適合提供那種支援的人。

問問自己:我需要……

  • a. 工具性支援?(針對特定任務的實際協助。)

  • b. 情感性支援?(鼓勵或同理傾聽。)

  • c. 知識性支援?(專業知能,無論來自專業人士——會計師、心理師、醫師、律師、導師,甚至是犬訓練師——或具相關經驗的朋友。)

  • d. 分析與解題?(這正是你生命中那些「修理王」大展身手之處。)

4. 你是否在最大化意志力?

意志力(自我控制)的極限不只在心理層面,也涉及生理。研究顯示,某些活動與心理狀態會耗損與意志力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也有些行動能提升它。若你不停提領、卻很少存入你的意志力帳戶,你的存底可能已經透支。

5. 從此到彼的步驟是否過度令人挫折?

能流暢彈吉他或發出完美網球發球,感覺當然很棒;一旦跨過某個能力門檻,表現所帶來的喜悅會成為推動你的順風。

但抵達那個門檻前的磨練可能令人煩躁或不舒服(想像:不協調的音符與雙發失誤)。若你對不適的容忍度偏低,可能會提早放棄。相反地,練習與不適共處,你就能提升挫折容忍度與隨之而來的回饋。

6. 你是否被情緒劫持?

昨晚你或許真心打算拒絕那碗冰淇淋或那杯紅酒。但接著你的老闆暴走,或孩子上演核爆級崩潰,你所有的好意圖瞬間飛走。

把矛頭指向生物學:當面對高壓、焦慮或憤怒時,邊緣系統接管,讓皮質醇與腎上腺素在血液中飆升,同時壓制一個名為前額葉皮質(PFC)的腦區——注意,它是衝動控制、自我覺察、規劃與問題解決的中樞。

若要在疾駛車輛前跳開,邊緣系統很管用;但遇到有毒職場就不那麼有幫助了。好消息是,你並非被鎖死。辨識與調節情緒,能幫你更好地調控邊緣系統,進而重新連回那座心智控制塔——PFC。

7. 你想改變……但也不想嗎?

改變幾乎總是同時帶來好處與代價。升遷與加薪?聽起來很棒!……但若意味著更長工時呢?找到真正契合的伴侶?我願意!……喔,可是得先跳進交友池?

若你對改變的渴望無法超過其代價,你可能會搖擺不定。(這種經驗稱為「矛盾心態/雙向動機」;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完整討論過。)

8. 你是否落入「應該」的暴政?

你的動機是否扎根並由你的核心價值滋養,還是只是在回響他人的優先順序?我們都會內化同儕、父母、同事、社群媒體,甚至整個社會的價值。當這些影響與你更深層的價值與渴望衝突時,問題才會出現。(你可以在這裡閱讀更多關於「我應該」與「我想要」。)

9. 是否有心理健康議題讓你卡住?

聽到憂鬱個案因「自己好懶」而自責時,我總會心頭一緊。憂鬱的核心症狀就是動機低落與對日常生活難以感到愉悅。把憂鬱誤認為懶惰,只會更深化負面自我形象與憂鬱觀點;別把兩者混為一談。

其他心理健康議題也會阻礙改變,且未必會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改善。若你認為心理健康可能是你停滯的因素,請聯繫治療師或你的家庭醫師。

總結

總之,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並不等於能立即付諸行動。若你一再拖延改變,或嘗試總是失敗,先暫停一下,找出並理解背後的原因(或多個原因),再採取補救步驟。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