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倦自我獨自升級:停下追求,練習放鬆、自我接納,找回夠好感的日常

厭倦自我獨自升級:停下追求,練習放鬆、自我接納,找回夠好感的日常

我們能不能停止把自己升級成更好的版本?

重點

  • 自我提升是一台我們可以選擇走下來的跑步機。

  • 即使是以過程為導向的練習,例如冥想,也可能變成另一種為成就而努力的追求。

  • 我們多半不需要自我提升,因為我們全都已經足夠。

最近有人免費提供我幾本出自一位備受尊敬作者之手的靈性療癒書籍。這種提議,以前的我多半會正面回應,欣然收下,然後把它們帶回家擺進「待閱讀」的書架。也許我會試著讀,甚至有可能讀完。然而我聽見自己,很少見地坦白說:「不用了,謝謝。我已經受夠自我提升了。」

有整個小型產業致力於幫助我們把自己變得更好。我很清楚:我是一名心理學家,靠著協助人們卸下不必要的因應策略、開始活出更真誠的自己而維生。我也真心相信這些方法,我見過它們奏效,也親身經歷過。

但或許因為年歲漸長、體能逐漸下滑,或是因為鋪天蓋地推銷自助商品的行銷攻勢,抑或出於某種內在的平靜——我決定喊暫停。我想問:如果我們停止用力追求,單純「存在」,會是什麼樣子?

我不認為這是什麼激進的新觀念。冥想、東方哲學,以及許多恆久智慧,一直都勸我們更專注於過程、少些對結果的執著。我想要剝開的(至少對我而言是新的)是:即使那些方法,在西方的實作方式裡,也能變成另一種自我提升的跑步機。把任何事情變成讓自己「更好」的手段,這件事有多容易且不知不覺。或者更簡單地說:我們很容易把任何事變成讓自己覺得「不夠好」的另一條路。我沒讀完那些書;我讀了,但沒看懂;或是我不記得它們說了什麼。我有冥想,但專注得不夠;我有專注,但冥想得不夠久;我冥想很久了,但我不知道它是否產生了改變。那個「你不夠好」的內在嘮叨,不會因為辛苦的自我改善而消失。它會在我們放鬆、自我接納時安靜下來。

我注意到,每次我對別人說出「我厭倦自我改善」時,都會出現有趣的反應:先是一聲釋然的笑,接著對方臉上的神情明顯柔和下來。「喔,你是說我也可以放鬆嗎?我們不必和自己或彼此競賽,不需要變得更好、過得更好、到達某個地方嗎?」

我想起幾十年前與我的二兒子的對話,他當時四歲。我問他長大後想成為什麼。他以只有四歲孩子才有的天真與單純回答:「我一定要成為某種人嗎,爸爸?」

我們不必成為任何東西,因為我們本就已在本質上足夠。如果你想讀那些書、上那些課、參加那個週末工作坊——儘管去。但請因為你被它們吸引、對它們好奇、對它們充滿熱情而去,而不是因為你想改善自己。你已經足夠了。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