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麵包真的更健康?五大關鍵深入解析美加麵包差異與敏感族必知
Share
如果你發現某些烘焙食品在國外吃起來較容易被身體接受,這可能並非錯覺。
在 TikTok 的一段影片中,Christian Collins 打開一條酥脆的法棍,對他 500 萬名追隨者說話。
他問道,為什麼他在歐洲可以「每天吃披薩和整顆麵包」,但在美國和加拿大吃麵包卻會引發問題?Collins 先生在接受《The Times》訪問時說,這些問題包括胃不適、疲勞和「腦霧」。
Collins 先生自稱為數位遊牧族,只是多年來在各平台上談論這個令人困惑現象的眾多人之一。今年六月,Joe Rogan 在其熱門 Podcast 上放大了「歐洲麵包似乎更優」的說法。「去義大利吃麵包吧,」他說,「你完全不會感到不適。」
Mass General Brigham 的胃腸病學家 Alessio Fasano 醫師表示,他從許多對小麥有特定敏感的病人那裡聽到過類似說法。
他的病人說,當他們在美國吃含小麥產品時,會有腹脹、噁心、腹瀉、便祕、關節疼痛、疲勞或腦霧;但當他們在西歐食用小麥產品—尤其是麵包—症狀就較少或較輕。
Fasano 醫師說,目前尚無確定研究能解釋原因,但他與其他專家提出了一些理論。
理論一:小麥不同。
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歐洲麵包所含的麩質比美國麵包少,因此對麩質敏感者來說症狀較輕。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小麥基因專家 Brett Carver 表示,歐洲主要栽培「軟」小麥,麩質較少;而美國與加拿大多種植「硬」小麥,麩質較高。
但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 食品科學教授 Emanuele Zannini 指出,歐洲的麵粉廠和烘焙師有時會把通常從北美進口的「硬」小麥混入,以提升麩質含量。
我們不清楚這做法多普遍、添加量多少,或最終對麩質含量影響有多大,因此難以斷定小麥差異理論是否正確,Zannini 說。
理論二:發酵時間較長。
Fasano 醫師說,如果你在歐洲的小烘焙坊買麵包,那麵團很可能經過較長時間發酵。
在發酵過程中,酵母與細菌會分解部分麩質。發酵時間越長,剩餘麩質越少,對麩質敏感者而言症狀可能越輕,Fasano 說。
Zannini 表示,歐洲常見的傳統酸種麵包發酵 12 至 48 小時。
Monash University 轉譯營養科學副教授 Jane Muir 補充,酸種中的酵母與細菌不僅分解麩質,也能分解稱為 FODMAPs、難以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這些物質可能導致腹脹、腹痛、便祕與腹瀉。因此,有這些症狀的人可能能夠耐受傳統酸種麵包。
Zannini 說,美國也有部分烘焙坊採用長時間發酵(包括酸種),但歐洲更常見。美國大多數商業麵包只發酵一到兩小時,因而留下更多麩質和可能引發症狀的 FODMAPs。
理論三:歐洲麵包添加物較少。
製作麵包其實只需麵粉、水、鹽、酵母(或酸種酵母)以及充裕的時間。
Carver 說,為了縮短生產時間,美國麵包製造商通常使用高速商業流程。這會讓麵包過於密實,因此他們加進麵糰改良劑、增強劑、額外麩質與乳化劑,以改善口感,並加入防腐劑延長保存。
King’s College London 毒理學家 Robin Mesnage 說,相較之下,歐洲的烘焙坊與麵包製造商傾向少用添加物。因此,美國麵包常見的添加物也可能影響人們的身體感受。
理論四:歐洲麵包較少含嘉磷塞。
美國小麥種植者有時在收割前噴灑嘉磷塞(glyphosate)—一種除草劑,同時可加速乾燥作物—這可能讓穀粒殘留藥劑。歐洲農民則受較嚴格規範,禁止在收穫前使用嘉磷塞,因此殘留風險較低。
Mesnage 指出,目前並不確定美國市售麵包的嘉磷塞殘留是否高於歐洲;即便較高,他補充,殘量也可能低到不足以造成症狀。
理論五:度假時一切都更美好。
Muir 說,當你在歐洲旅行時,通常比平常更放鬆。「壓力是腸胃敏感的大因素,」她說。
當你焦慮或緊張,氣體與腹脹會感覺比放鬆時更不舒服。Collins 也提到,他在歐洲走路比在加拿大、美國多。運動增加能改善消化,減少腹脹與便祕,Muir 說。因此,你的心理狀態與活動量都可能影響身體反應。
結論
Muir 說,如果你覺得歐洲麵包較容易消化,這大概不只是心理作用。
好消息是,你在美國也能找到合適的麵包。
Muir 建議,尋找採用長時間發酵、材料精簡的傳統酸種麵包。可查看烘焙坊網站、成分表,或直接詢問麵包製程。
留意市售「假酸種」:包裝雖寫 sourdough,實際卻採短時發酵;若成分表很長,且含乳酸或醋酸(用來模仿酸味),就是警訊。
若你患有乳糜瀉(celiac disease)—一旦攝取任何麩質,免疫系統便攻擊腸黏膜—無論身處何地,都應避免任何含麩質麵包。
Fasano 醫師表示,對小麥敏感者可耐受少量麩質;但乳糜瀉患者則需完全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