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衝突為什麼?歷史、宗教、美國的角色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衝突為什麼?歷史、宗教、美國的角色

背景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可追溯至十九世紀末。在1947年,聯合國通過了第181號決議,也就是分割計畫,試圖將英國的巴勒斯坦託管地區分為阿拉伯和猶太兩個國家。在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成立,引發了第一次阿拉伯-以色列戰爭。戰爭在1949年以以色列的勝利結束,但有75萬巴勒斯坦人被流放,該地區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國、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該地區的緊張局勢升高,特別是在以色列和埃及、約旦、和敘利亞之間。繼1956年蘇伊士危機和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島後,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簽署了相互防禦協議,以預防可能的以色列軍隊動員。在1967年6月,由於埃及總統阿卜杜勒·加馬爾·納賽爾的一系列行動,以色列先發制人地攻擊了埃及和敘利亞的空軍,開始了六日戰爭。戰後,以色列獲得了對西奈半島和加薩走廊(來自埃及)、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來自約旦)以及戈蘭高地(來自敘利亞)的領土控制。六年後,在被稱為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的戰事中,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的雙線攻擊,以收復他們失去的領土;這場衝突並沒有為埃及、以色列或敘利亞帶來顯著的收益,但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宣佈這場戰爭是埃及的勝利,因為它讓埃及和敘利亞能夠就先前割讓的領土進行談判。最終,在1979年,經過一系列的停火和和平談判,埃及和以色列的代表簽署了坎普·大衛協定,結束了埃及和以色列之間長達三十年的衝突。

即使坎普·大衛協定改善了以色列與其鄰國的關係,巴勒斯坦人的自決和自治問題仍然未解決。在1987年,數十萬名生活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起義反抗以色列政府,這被稱為第一次「Intifada」。1993年的奧斯陸I協定調解了這場衝突,為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自治建立了一個框架,並讓新成立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與以色列政府相互承認。在1995年,奧斯陸II協定在第一份協議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增加了規定,要求以色列從約旦河西岸的6個城市和450個鎮完全撤出。

到了2000年,部分由於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控制約旦河西岸的不滿、停滯不前的和平進程,以及前以色列總理阿里埃勒·沙龍於2000年9月訪問伊斯蘭教第三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的不滿,巴勒斯坦人發動了第二次「Intifada」,持續到了2005年。作為回應,以色列政府在2002年批准在約旦河西岸周圍建設一道屏障牆,儘管遭到了國際法院和國際刑事法院的反對。

在2013年,美國試圖重啟以色列政府和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之間的和平進程。然而,和平談判在2014年受到干擾,原因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執政黨法塔赫與其對立派哈馬斯組成了聯合政府。哈馬斯,是埃及穆斯林兄弟會在1987年第一次Intifada後分裂出來的,是巴勒斯坦兩大主要政黨之一,並在1997年被美國列為外國恐怖組織。

在2014年夏天,巴勒斯坦領土上的衝突導致以色列軍隊和哈馬斯之間的軍事對峙,其中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射了近三千枚火箭,以色列則以對加薩的大規模攻勢作為報復。這場小規模戰爭在2014年8月底由埃及斡旋達成的停火協議後結束,但在此之前已經造成73名以色列人和2,25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在2015年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暴力激增後,巴勒斯坦總統馬哈茂德·阿巴斯宣布巴勒斯坦人將不再受奧斯陸協議創造的領土劃分所約束。

在2018年3月和5月,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在與以色列的邊界進行了每週示威。最後一次抗議活動與紀念巴勒斯坦「Nakba」(伴隨以色列獨立而發生的巴勒斯坦人流亡)的七十週年相吻合。雖然大多數抗議者都是和平的,但有些人衝破了周邊圍欄,並丟擲石頭和其他物品。根據聯合國的報告,有183名示威者被活彈打死,超過6000人受傷。

同樣在2018年5月,哈馬斯和以色列軍隊之間爆發了戰鬥,這成了自2014年以來最嚴重的暴力事件。在達成停火協議之前,加薩的激進分子向以色列發射了超過一百枚火箭;以色列則在這24小時的衝突中對加薩的五十多個目標發動了攻擊。

唐納德·J·特朗普政府將達成以色列-巴勒斯坦協議設為外交政策的優先事項。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取消了對聯合國救濟和工程署(該署為巴勒斯坦難民提供援助)的資助,並將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搬到了耶路撒冷,這改變了長期以來的美國政策。這一搬遷決定受到以色列領導層的熱烈歡迎,但被巴勒斯坦領導人和中東及歐洲其他國家譴責。以色列認為「完整和統一的耶路撒冷」是其首都,而巴勒斯坦則宣稱東耶路撒冷是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在2020年1月,特朗普政府發布了其期待已久的「和平與繁榮」計劃,該計劃由於支持以色列未來在約旦河西岸的定居點吞併和對「不分割」的耶路撒冷的控制而被巴勒斯坦人拒絕。

在2020年8月和9月,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和隨後的巴林同意與以色列正常化關係,使它們成為該地區僅有的第三和第四個這樣做的國家——繼1979年的埃及和1994年的約旦之後。這些協議被稱為「亞伯拉罕協定」,在美國主持以色列和幾個阿拉伯國家就中東和平未來進行的部長級會談後18個月內達成。巴勒斯坦領導人馬哈茂德·阿巴斯拒絕了這些協議;哈馬斯也拒絕了這些協議。

在2020年10月,一個以色列法院裁定幾個居住在東耶路撒冷的Sheikh Jarrah社區的巴勒斯坦家庭須在2021年5月前被驅逐,他們的土地將交給猶太家庭。在2021年2月,Sheikh Jarrah的幾個巴勒斯坦家庭對這一法院裁決提出上訴,引發了圍繞上訴聽證、持續的土地所有權法律戰和巴勒斯坦人被強迫從他們在耶路撒冷的家中流離失所的抗議。

在2021年4月下旬,巴勒斯坦人開始在耶路撒冷的街頭示威,抗議即將到來的驅逐,並且Sheikh Jarrah的居民以及其他活動人士開始舉辦每晚的靜坐抗議。在5月初,一個法院支持了驅逐令後,抗議活動擴大,以色列警察對示威者動用了武力。在5月7日,經過了幾週的每日示威和在拉馬丹月期間抗議者、以色列定居者和警察之間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後,阿克薩清真寺範圍內爆發了暴力,以色列警察使用震盪手榴彈、橡膠子彈和水砲,與抗議者發生衝突,導致數百名巴勒斯坦人受傷。

在耶路撒冷老城的衝突之後,整個東耶路撒冷的緊張局勢加劇,特別是在耶路撒冷日的慶祝活動中。在5月10日,經過幾天連續在耶路撒冷各地的暴力和以色列警方使用致命和非致命武力之後,統治加薩走廊的激進組織哈馬斯和其他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向以色列領土發射了數百枚火箭。以色列以砲擊和空襲作為回應,其中幾次空襲造成了超過2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對目標在加薩的攻擊。雖然聲稱只針對哈馬斯、其他激進分子和他們的基礎設施(包括隧道和火箭發射器),以色列擴大了其空中攻勢,並攻擊了非軍事基礎設施,包括住宅大樓、媒體總部,以及難民和醫療設施。

在2021年5月21日,以色列和哈馬斯同意由埃及斡旋的停火,雙方都宣稱獲得了勝利,並沒有報告違反停火的情況。在11天的戰鬥中,超過250名巴勒斯坦人被殺,近2000人受傷,至少有13名以色列人喪生。加薩當局估計戰鬥造成數千萬美元的損失,聯合國估計超過72,000名巴勒斯坦人因戰鬥而流離失所。

擔憂

人們擔心第三次「Intifada(起義)」可能爆發,並且重新升溫的緊張局勢將升級為大規模暴力。美國有保護其長期盟友以色列安全和實現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領土之間持久協議的利益,這將改善區域安全。

近期發展

在2022年12月末,以色列歷史上最極端右翼和宗教的政府正式成立。聯合政府由本傑明「Bibi」內塔尼亞胡和他的利庫德黨領導,包括兩個極端正統猶太教黨派和三個極端右翼黨派,其中包括與西岸定居者運動有關的超民族主義派系「宗教猶太主義黨」。為了達到執政多數,內塔尼亞胡對他的極端右翼夥伴作出了各種讓步。反對者批評政府明確優先擴大和發展以色列在被佔領的西岸的定居點,這將嚴重侵蝕實現兩國方案的可能性。內塔尼亞胡任命了猶太力量黨的領袖伊塔馬爾·本-吉維爾,他因對阿拉伯人的種族煽動而被定罪,擔任國家安全部長,以及任命宗教猶太主義派系的領袖貝薩列爾·斯莫特里奇擔任負責監督西岸定居政策的部長職位。執政聯盟還基於宗教原因支持對LGBTQ+人群的歧視,並在2023年5月投票限制政府的司法監督,這是由於2023年3月全國性抗議而延遲的。

2022年是自2015年以來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相關衝突死亡最多的一年,並且暴力在2023年持續升級,西岸正朝著自2005年以來最致命的一年發展,幾乎每天都有以色列的入侵行動。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定居者在幾個場合發生了衝突,緊張局勢可能在以色列在2023年6月批准了五千個新的定居者房屋後惡化。以色列軍方也加劇了其行動,包括在一天內兩次突襲阿克薩清真寺,在拉馬拉操作中造成35人受傷,以及在杰寧難民營用直升機發射飛彈。在五月,以色列與加薩走廊的激進分子交戰了五天,哈馬斯和以色列部隊共發射了近兩千枚導彈。然後,在七月,以色列部署了近兩千名士兵,並在對杰寧難民營進行了大規模突襲,造成十二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和五十人受傷。以色列在行動中失去了一名士兵,聲稱所有被殺的人都是激進分子。在撤退時,以色列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表示,這次入侵「不是一次性」的事件;以色列打算阻止該營地成為杰寧旅和其他激進組織的安全避風港。哈馬斯回應這次突襲,通過在特拉維夫進行攻擊和向以色列發射導彈。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