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會怎樣,問問看」忽視情緒勞動與女性邊界的代價與風險
Share
探索說「不」所隱含的情緒勞動
重點
-
在明確「不」之後仍反覆提出要求,會在親密關係中製造壓力,而非機會。
-
當他人忽視已清楚表明的邊界時,女性往往承擔情緒負擔。
-
當「只要開口」忽略語境、同意與情緒勞動時,可能適得其反。
最近,我15歲的女兒帶著一位新朋友回家。那位朋友前一天剛拿到駕照,兩個女孩想去她們最喜歡的抹茶店。我原本同意,直到女兒說:「所以,我可以拿你的鑰匙,這樣我們就能開你的車嗎?」
因為我是那種會說「好」的媽媽,我的第一個衝動是把鑰匙交給她。幸運的是,第二個衝動很快蓋過了它,而那個衝動是想:「你瘋了嗎?」於是,我只是簡單地說:「不行」,而她也就作罷。但我的惱怒仍然揮之不去。
「最糟也只是被說『不行』」以及「在你開口之前永遠都是『不行』」,是流行的文化口號,特別是在商業或自助書寫作中。「只要開口」旨在鼓勵勇敢行動並創造新機會。在某些情境下,特別是對女性而言,有勇氣開口要求加薪、會面或升職,是爭取原本不會主動降臨的機會所必需。而在個人關係中,提出請求對於讓對方真正了解你至關重要,清楚表達你的渴望也是打造你想要的關係的唯一方法。
但一體適用的建議並未考量語境、關係動力或情緒勞動。女性常被社會化為親和、彈性且情感上遷就,而男性則被鼓勵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推進,有時還會反覆遊說。一次又一次捍衛同一條邊界所帶來的疲憊,是一種鮮少被承認的情緒工作。因此,「只要開口」有時並非那麼單純無害。
在親密關係(家人、伴侶、朋友)中,重複或不受歡迎的請求會讓人疲乏、不被尊重,甚至造成情緒操控(即使是非故意)。
我女兒的請求是典型的青少年推邊界行為,但許多我合作的女性在更嚴重的層面上遭遇同樣的動力。請看看以下例子:
-
Josie 多年來一直試圖與過度干涉的母親劃清界線。她每週帶著女兒去看望母親,並表示更頻繁的探訪對她行不通,但她母親仍每天早上打電話,試圖勸她把孩子帶過去。
-
在 Ingrid 的男性主導的律所,計費時數是發放加薪、獎金與升遷時唯一被考量的指標。她從導師那裡得到建議:若想成為合夥人,每季必須婉拒過量且不利升遷的非晉升性工作。她已一再對老闆表明此邊界。然而每逢新委員會成立時,她仍是第一個被要求站出來的人。
-
Ellie 已多次告訴她的丈夫 Eric:當他在週末整天騎車、而她留在家中照顧三個年幼的孩子時,對她並不可行。儘管如此,每到週五晚上,Eric 仍會照例宣布他隔天打算去騎車。這樣可以嗎?
在所有這些情境中,這些女性在說「不」後一方面覺得自己像個混蛋,另一方面又為自己的需要持續被忽略或被凌駕而感到怨懟。當你已經說過「不」(或答案顯而易見是「不」)時,再次被要求確實會傷人。當有人頻繁挑戰一條已充分傳達的邊界時,他們其實在暗示你的需求並不重要。
如果那個反覆提出要求的人是你的老闆,你或許得吞下惱怒,並以愉快、和解的方式持續說「不」。但若對方是應該愛你的人,而在他們前三次提出請求時你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你可能需要更堅定地回應。試著用以下方式回擊:
-
說:「我們之前談過了,而我不接受在這件事上重新談判。」
-
保持沉默。與對方對視,但什麼也別說,直到對方放下該請求。
-
把請求丟回去。問:「我很好奇,當我已經這麼清楚表達我的感受時,你為何還要一直提起?你認為當你不斷地再問時,對我而言是什麼感受?」
至於我的女兒,她不再要求我把車借給一位剛認識、剛拿到駕照的青少年朋友。而在多數情況下,我也為她勇於為自己想要的東西發聲並為自己主張而感到驕傲。
但我也在努力傳達另一點:在提出請求前,讀懂現場氛圍、將他人感受納入考量並做出良好判斷很重要。「只要開口」其實很複雜。



![燙金小囍字貼紙 [24枚]](http://wish.with.tw/cdn/shop/products/hqdefault_2cb3b4c8-ec0a-453e-a8be-1b14dad58faf.jpg?v=1619698098&width=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