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自我」的迷思:為何我們應該講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真實自我」的迷思:為何我們應該講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思考敘述你自己的人生旅程,而非真實性。

在美國,近期的一個文化轉變是人們聲稱他們想要在生活中追求更大的真實性。這可能是由於人們感到,在線上個人形象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和約會應用的個人檔案中,人們變得越來越「假」,或者在與熟人或同事的日常互動中可能顯得勉強和平庸。不管原因為何,人們似乎強烈渴望與他們真實的自我連接,並將更多的真實性帶入他們的生活。

只是有一個問題。至少在我們能通過科學理解的自我感上,沒有所謂的真實自我。我們應該認真質疑真實性作為我們生活中一個有意義的概念。

一種心理學上的怪癖

我們可能天真地假設,每個人都有一個真實且真誠的核心「自我」,幾乎像是相信靈魂的一種世俗版本。但這個假設是基於一種心理學上的怪癖。人類是本質主義思考者,這意味著我們錯誤地假設所有生物都有一個穩定的底層本質,或者一種難以言喻的特質。但當涉及到生長、發展的生命形式時,這是一種幻覺。許多人說,為了擁有一個快樂、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只需要與那個核心、本質主義部分的自己取得聯繫,並以與之一致的方式行為。我建議這是一種錯誤且不健康的思考方式。這個真實性的概念不實用,因為它基於一個關於人類心理學運作方式的錯誤假設。

之前,我建議人們實際上在他們的一生中變化很多。但成年期的變化速度減慢,所以主觀上可能不覺得我們從年到年變化很多,實際上我們確實在變。這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可能無法擁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因為自我幾乎總是在變化。追求真實性可能就像是試圖擊中一個移動的目標。如果你總是在運動中,或者你的北極星不斷變化,那麼達到一個真實的狀態將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從某種意義上說,發展心理學是變化的研究。我們變化越多,我們就越應該明白沒有一個固定、靜態的東西是我們應該用來定義自己的。

有人可能認為這將是一個解放的想法。有這麼多的變化,生活似乎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真正的真實可能就像是參加一場永無止境的尋寶遊戲。你可能會花一生去尋找自己的元素(這可以很有趣!)即使你永遠找不到所有的。一個「真實」的自我想法可能太過限制。

我們也可以想像相反的情況,即在沒有一個明確定義、核心自我感的生活中移動可能會感到動搖甚至引起焦慮。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經常渴望確定性和穩定性。這有時被稱為「認知閉合的需求」。人們想要知道世界上的事物是如何真正運作的,現在不只是他們可能或可能不運作的方式。就像所有其他事物一樣,我們希望對自己有同樣程度的洞察和理解。

敘述你自己的故事

另一種調和這些想法的方式是通過研究者Dan McAdams倡導的人格發展理論。他的研究表明,我們的人格基於適應而改變。你可能一生開始時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但然後在年輕成年時期遇到朋友,他們將你從你的殼中拉出來。因此,通過那些社交關係,你變成了一個更外向的人。那麼,哪一個是「真實」的自我:最初的內向者還是最終的外向者?

McAdams建議,這兩者都是你自己真實、真正的部分,我們理解這一點的方式是講述我們生活的故事,將所有這些線索編織在一起。通過敘述我們自己的旅程故事,我們表現為McAdams所稱的「自傳作者」。我們講述自己生活的故事,包括我們是如何進化和適應不同的生活情況(有時是永久性的)。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比人們試圖成為「真實」的更好的方式。我建議,發展一個基於敘事的身份是人們與自己的自我調和的一種更健康的方式。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